艺道并举
读《书内书外——沈鹏书法十九讲》
■陈天镜
当下的书法类论著大有向艺术社会学方向靠拢的倾向,关于历代书家的生平、交游及其书学思想、书风变化往往会成为一部书学论著的主要研究内容,而传统意义上的构建书学理论框架、引导书法创作实践一类的论著却难得一见。沈鹏先生《书内书外》一书的出版,即为当代匮乏的书法创作类论著增添了可贵而浓重的一笔。
本书是沈鹏先生近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讲学的文稿合集,亦是集合了沈鹏先生对于“书内”(主要包含书法艺术的审美与技法)、“书外”(一切与书法艺术构成关联的事物、人物乃至现象、哲理等)两大方面内容的整理与思索。纵览全书,先生在行文中所体现出的发散性思维尤为亮眼,书中不仅罗列古今书家作品、书论用以举证分析,亦外拓至其它门类艺术甚至于跳出艺术圈外而由大及小地谈论当今书法创作、书法家所应具备的基本格局,突出了沈鹏先生在书法史、书法创作上的深厚积淀,以及对于“书外”领域的关注与宏大格局。
“原创力”是《书内书外》里重点探讨的议题之一。出于对当代书坛展览种种现象与时弊的反思,沈鹏先生在书中着重谈论了“原创力”的发掘与培养。不同于单纯以打压“集字”式创作与片面强调以基础积累为中心的现今主流观点,沈鹏先生别出心裁地提出“想象力”一词作为与“原创力”相呼应的观念。“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被先生巧妙地用于书法艺术之上,为我们在“原创力”的追求上打开了新思路。另一方面,沈鹏先生亦尤为强调书法基础知识的积累,即无论是对名家法帖的临习还是对古代书论的研读,都要做好两点——一是反复咀嚼,读书临帖切不可草草了事,过目即忘,而要对其中感兴趣的或存疑的点反复琢磨,从而实现对历代法帖书论精妙之处更为深入的理解;二是要保持自己独立的理解,不要人云亦云,亦不要盲从权威,对待古今书家的作品或书论要客观看待,从而避免陷入书法创作陈陈相因的困局。最后在针对这一议题的总结上,沈鹏先生主张原创力包括想象力的获取都是建立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因而书法的创新非但不可抛离传统,反而必须建立在大量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创新元素的整合深化,如此才能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
“自我”亦是书中着重讨论的又一个话题之一。沈鹏先生多次在书中提及当今书家的自我缺失问题,并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谓今人写字往往只考虑如何让别人接受,而忽略了自身风格的追求。由于当下展览体的盛行以及部分书法从业者功利心较强,许多书家都忽视了培养契合自身个性书风的重要性,创作中多为了迎合需求而刻意求变。书中先生在对此现象提出批评的同时,亦不失时宜地提出了“自我定位”与“自我肯定”两点作为应对这一现象的良药。首先沈鹏先生即建议当今的书家须先在古与今之间找寻自己的定位,找到与自身个性相符或趋同的,抑或符合自我审美要求的一批书家与作品,从而借助于前人的学书历程来明确自己的取法方向,以及自我书风形成的路径,进而实现“自我定位”。而后先生亦主张对待传统,既不要视其为绝对权威而因循守旧,也不要轻易地将之全盘推倒,应该将传统视为“可变的、古今相通的客观存在”。具体到实践上,即在临习古帖之时,我们不必细致入微地去复制原帖的每一处细节,哪怕面对的是一些近乎完美的经典名作,我们亦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意临或默临的方式实现自我主观成分的掺入。这既是对自我审美认同的加强,也是对自我风格形成的促进,亦是达成“自我肯定”的必由之路。
相较于“书内”内容的梳理与精进,沈鹏先生对于“书外”内容的探索亦是饱含着热情,从丘吉尔到尼采的言论,从诗歌绘画等其他门类艺术到宇宙天体乃至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热点话题,先生均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些虽然在表面上看似与书法艺术并无关联,但先生却以一种更为宏观且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并由此指出其中与书法的种种内在关联。
《书内书外》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名词数量颇多,然而“融通”一词则是贯穿了全书的始终,亦是沈鹏先生所提十六字方针中“艺道并进”一词的外在表现。《书内书外》在讨论书法学习,书法创作技巧的同时,亦针对当下书法的时弊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正如沈鹏先生在书中所总结的“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全书融合“道”、“艺”两方面,以“原创力”、“自我”、“书外”、“融通”等议题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当下书法创作需要迫切关注的几个问题。在具体阐述方面,沈鹏先生则是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中保持平衡,以“艺道并举”的方式来完成对于广大青年书家创作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