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境 朴素之作
——最葵园五坊艺术展带您领略“大地的塑造”
本报杭州讯 记者 厉亦平 5月8日,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滨江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大地的塑造——最葵园五坊艺术展”在最葵园艺术中心启幕。展览依照不同主题分为五个版块:“赤炼—画坊(许江)”、“大筑—筑坊(王澍 陆文宇)”、“素造—织坊(施慧)”、“陶铸—陶坊(周武)”、“山塑—塑坊(陈汉)”,呈现了艺术家长期以来的艺术实践与科研创作成果。
创作者们皆有着对物质材料的洞察与敏感,有着年深日久的技艺磨炼和持续不懈的材质实验。他们从物理材料本身之肌理、质地、形态、触感等根本特质出发,通过对材质本身的强调与打磨,以塑造之功应和自然之力,以手艺劳作建构精神主体。
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代表五坊主持人讲话,他表示,赤炼是铜和琉璃制成的葵,陶铸是火的冶烧,山塑是土的塑造,大筑是木的营构,素造是如流水般的织造。五坊合一、五行相生,呈现出一种工匠的启蒙、一种手艺的启蒙。他引用孔子赞赏曾皙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理想中有一种无名的志向,而这无名的志向揭示了心灵的自由之境,表达了迎风而舞、因时而动的快意,是真正的大志。“我们虽身处数字化、互联网的时代,但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艺术的自由,向往艺术的生活,艺术以工匠的方式亲近心灵的自由,实现无名的志向,这也正是此次展览意图传递的信息。”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在题为“工作室里的艺术家”开幕致辞中表示,工作室里的工作者们这种朝向本真的劳作是艺术生命自我塑造的过程,值得一分一秒地度过,而作品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艺术家就是这样,以自身为器,以艺术为火,天地是他的烘炉,命运是他的匠师。每一位艺术家都在从自身所操持的材料和媒介出发,以长期的思索与劳作、独特的形态与语言,去探究物之本体、创造之本质。在这条路上,“作品”与“工作”终归于一。
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艺术评论家杭间认为,五坊实际上是五种工艺、五种技术、五种材料。许江的艺术作品是对火与金属进行的探索和建构;王澍、陆文宇的作品通过建筑手法和局部展现整体的思想和格局;施慧的作品体现禅意,是艺术家与自身生命的融合;周武和陈汉的作品展现的不仅是艺术手法的转变,更是其思想的变革。美院教授、雕塑艺术家杨奇瑞表示,最葵园艺术中心本身就是大地的塑造,它有根、有情、有脉络,是象山校区的延伸。艺术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大地的精神、更是一种华夏精神,它是大地精神的写照,更是民族精神的写照。随后滨江区委统战部部长朱黎明致辞,开幕式由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参展艺术家周武主持。
艺术是一个生命过程,只有在具体的切身实行中,在手、眼、身、心的贯通中,艺术才慢慢发生,并且转化为一种受用终身的东西,五坊艺术家们正是用艺术的经年累月的实践启迪我们——艺术教育中最本质的是上手技艺和身体感觉。由此发展出的,是一个从劳作到创作的渐次演化、自然发生的过程——通过实践与劳作获得身体经验,通过劳作的累积进入创作状态。他们从最寻常的劳作中贯通主客、打磨筋骨、得手应心,进而抵达自由之创造、他们共同的理想是“合乎天,应乎物,一其性,全其德”。五坊既是对五种技艺之精深磨练的视觉表达与集中展现,是对源于“手艺”之生活艺术的回溯与重振,也是借这技艺之功,重新开启精神世界的自我启蒙之力,并以这种自我建构的启蒙力量塑造广袤大地、通达天地万物。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