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与“艺术不老”计划:上海浦东新区居民区的实践
■王南溟(独立策展人、上海陆家嘴社区委员会委员)
2020年社区枢纽站发起了“艺术不老”计划,经过2018年开始的社区枢纽站努力,到了2020年艺术社区不但在刘海粟美术馆做成了文献展,且通过系列论坛的八个议题,讨论了公共政策、公共行政管理,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社区,从美术馆到新美术馆,从艺术家到社工艺术家,从策展人到社工策划人一系列的新主题,并将“社区艺术”导向了“艺术社区”。
伴随着老龄化而来的社会,如何引入艺术让老龄创意化不但是一个社会学思考,更是艺术学的实践方向,在艺术社区中,“艺术不老”与其说是重视老年人话题,不如说是由于这些共同话题的设置和形成,更有助于老年人与小辈之间的交往,从而在某些方面使他们之间不再被代沟所阻断。
有关社区老年人话题在本次“艺术社区在上海”的文献展部分就有浦东新区洋泾街道以“图像与形式”展览项目与老年人的抽象绘画分享,粟上海-红园的工业遗产中老年人的历史记忆展示,新华路敬老村的建筑微更新,这些社区实践都形成了老龄化在艺术生活中的时尚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些案例可以重新思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在老龄化领域得到创新。
尽管老龄化作为社会问题一直被提及,但现在特别在上海,老龄化后的生活状况已经区别于以往的任何时期,老龄化人群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很少在实践中被思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是以通常认为老年人喜欢的内容提供给老年人,而没有更多地从生活创意的角度让老年人成为新文化生活的主体。
由于艺术是无时无刻不在创意之中,且当代艺术家的艺术更多的是与互动、交流、协作并且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中建立社群关系,所以“艺术社区”不仅可以带来对不断发生的艺术现象的理解,也可以在老龄人群中转化和生发为:生活创意带动生活及其有可能形成小辈与晚辈之间代沟的渐淡化,从而将通常的老年人社区引来年轻人的互动和亲子活动在社区的展开;老龄人群在这样的场景中也有了可参与身份并成为新的文化生活主体,甚至能发挥老龄化不老的社会作用。当然,还有其它新的可能性等着去产生。
当我们在“艺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的陆家嘴艺术社区规划中,“艺术不老”计划是其中的一个版块,比如之前已完成的一个《东昌瞭望塔》模型,由当时的消防队员赵解平提供的两张照片,我们找到了双模型设计公司苏世栋,并与他合作。原来浦东第一高的东昌消防瞭望塔在1999年因为浦东开发而拆除,已过退休年龄的赵解平用回忆的方式和苏世栋先后六次在模型上修改,最后制作完成为小模型,由此它是一件有关陆家嘴记忆的市民艺术作品。
上海大学博物馆进陆家嘴东昌小区项目在星梦停车棚举办“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图片展,该社区展由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马琳在星梦停车棚为居民做了导览,随后,东昌小区老居民、今年75岁的陈国兴直接成了在地的导览志愿者。
有意思的是,那天我带着上海大学博物馆准备好的“三星堆”导览稿去和他交流,但当我到了星梦停车棚,出乎意料的是这位陆家嘴东昌小区老居民说他已经自己查了很多资料,结合第一次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导览自己准备好了讲解内容。面对前来的观众,他要试讲一场让我提提意见。当时他一口气用上海话给我们讲解了全部的图片内容,我们仓促之间拍了部分视频(不过事后我们征集了在现场的各个拍摄片断,将陈国兴的首次导览过程编辑在了一起)。那天到场的还有陆家嘴“艺术社区”计划的专家成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敬和上海艺术研究所郭奕华,还来了浦东新区宣传部文化事业处一行与居民交流这个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耿敬说,尽管他听不懂这些上海话,但看这位老市民在他导览时的状态,一定是准备得很好的。在此之前他也说过,社区动员一直是一个难题,而这次确实是居民自己参与在了其中。
而我们的陆家嘴“艺术社区”的规划也同样在社区老年人中进行动员,比如在2020年12月30日东昌居民区年末居民代表大会上,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张佳华联合社区枢纽站提议了2021年的“艺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要在东昌新村设一个点进行活动,并得到了在场老年居民的支持。今年3月,陆家嘴东昌新村老年居民在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佳华和东昌新村居委会书记曹骏带队下来到了上海大学博物馆观看“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的特展(内含当代艺术对话展),上海大学博物馆的于群为这些前来的老年人观众做了导览。
可以说,这既是一个博物馆公共教育进社区的活动,同时也是对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参与,在这样的项目契机中,“艺术不老”计划再次得到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