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书法

“合体”,是一种艺术自觉

  公者先生近论破体,他称为“合体”,他能于此有所洞见,不可不谓之“敏锐”。

  破体之说,书林疏忽久矣!

  前一阶段,王镛先生在琉璃厂举办了一个对联展,展有数件杂以五体的“破体书”,他在一联的边跋中提到受吴昌硕破体对联的影响,而有此创作。实际上破体书自魏晋盛行,右军大令皆有所作,今检阁帖,随处可见。所谓破体,是指一字之类间以真草,这种体势的转换称之为破体。

  往前看,我们今天在楚简汉简已能发现破体的雏形,前人篆分草写时,不能完全草化,而有此转换的破势。二王以后,如颜鲁公《裴将军诗》是典型的破体,不过,那时,已经开始成了艺术化的作家字了,后世善此书者越来越少,其原因是楷书在唐代的完善,后世学书多从唐楷入手,即进入所谓“楷后行草书”时代。

  到了乾嘉金石学兴起后,学者所书,偶有兼以破体者,往往融合篆隶行草诸体,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今古文字不能完全等量,有不识古篆者,学者们往往以篆书楷化代之。今天我们常常在吴昌硕的行书中见到其以篆书笔画写行楷,大概就是这种原因。又如陈介祺的对联兼有篆分之势,亦是如此。这些实际是破体的异化。后来运用到创作,即如前面王镛先生提到的吴昌硕先生对联的创作应用,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当然也是受到上面所述缘由的影响。即如公者先生近来独创之“楷篆”亦是乾嘉之余绪,应作如是观。

  如前所说,自“楷后行草书时代”以来,帖学书家虽然自标学魏晋二王,但多数都体会不到魏晋破体的体势与真意,所以也就与魏晋风度愈来愈相去甚远,即便是沈尹默、白蕉这样的帖学中兴人物也不能完全体会。晚近以来真能得魏晋破体风神者,只有胡小石先生,先生所书,虽然用笔兼碑法的坚卓,但是体势却是魏晋的真韵,这一点,往往为书法史家忽视。

  公者所论以“合体”称之,对于乾嘉以后变异的破体书,无疑是更为准确的称谓,这一类书大体是融合篆隶行草诸体,是一种有主观意图的的艺术创作。

  如果说魏晋的“破体”是一种文字的自觉,则公者先生发现并总结的“合体”,实际就是一种艺术自觉。而这种嬗变,也就是书法由自然美到艺术美的提炼和升华,这在今天的意义更大。

  今天书法已经完全不是自然状态,它的生存基础无疑已经转向了艺术。那么,对于艺术现象的发现和总结,可能会在某种思维层面反过来启发或指导创作。

  如此,“合体”的提出,既有前因,亦有后果,是书法史近乎隐秘的一条脉络。


美术报 书法 00016 “合体”,是一种艺术自觉 2021-06-05 美术报2021-06-0500006 2 2021年06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