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聚焦

文章导航

少即是多

名家纪念馆建设感悟

  “少即是多”。最近这句话经常萦绕在我脑中,提醒自己要勇于做减法,还原事物的本质。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

  如今的时代是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自觉地每天会接收到媒体传递过来的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有时政要闻、娱乐八卦、科技知识、艺术美图,也有心灵鸡汤……在如此繁杂的信息处理中,我们的生命已被耗费多时,自以为接受了各种知识,脑洞大开,但其实更多的是时间被无情地消耗而失去实际意义。

  这些疑虑同样存在于我对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工作中。以下的一些浅思考期与大家分享。

  一、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

  无尽“延伸”

  20世纪90年代起到现在是美术馆大爆发的时代,各种艺术馆、美术馆、纪念馆的出现令人应接不暇。各个省市区都在找寻自己的“文化身份”,企图通过打文化牌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文明度。每个城市的文化场馆各种展览活动排得密密麻麻,一年上百场活动、一天十几个展览活动同时开幕的情况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居然还培育出了蹭展览倒卖画册的市场。艺术机构、策展人、艺术家、媒体人、收藏家……无不乐此不疲地天天“聚会”。

  名家纪念馆(艺术馆)也是众多艺术机构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的需求,许多名家纪念馆(艺术馆)越来越想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去。有的是自身的向往,也有的肩负城市宣传的重任,他们渴望“走出去,引进来”,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一条综合性美术馆的办馆理念的道路。名家成了走出去的工具,做做表面功夫。缺乏深度研究和精心策划的结果不但没有把名家推广出去,恰恰是把名家弱化、边缘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场引进的,或者以本土艺术文化为对象的展览活动,两者比例严重失调,资金投入也严重偏颇。久而久之,“名家”变成了空壳,只是个“冠名”而已。

  二、还原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

  本质

  撇开社会上各种对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定位与理解,我们应该从其根本出发,站在一个旁观者和中立的立场来还原它的本质。

  名家纪念馆(艺术馆)大多是名家向国家捐献出自己的艺术作品或居所,政府出于纪念与弘扬的目的出资建立的纪念馆(艺术馆),通常形式为故居或新建的场馆。为了便于讨论和理解,当下许多沽名钓誉的名家纪念馆(艺术馆)不在此列。

  这里主要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名家”,一个是“纪念馆(艺术馆)”。首先我们来讨论“名家”。为什么要强调是“名家”?因为只有被历史上承认的,并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才有资格被称为“名家”。名家所具备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他自身的艺术成就,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过他所折射出的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对当下艺术文化的引领和启示意义。第二个概念是“纪念馆(艺术馆)”。这个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为后人提供纪念缅怀的场所,研究和推广名家的艺术成就。除此之外的对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解读都是一种延展,而不是其核心本质。

  我从不否定延展的重要与意义,但我反对的是在还没有将核心本质搞清楚、搞透彻的前提下去过度关心其延展部分。据我了解,大多数名家纪念馆(艺术馆)对名家的资料收集整理、深度挖掘研究及积极有效的对外推广宣传并没有做到位,很多都只停在把画挂挂、照片放放的表面呈现阶段。这种简单的运营模式只发挥出其最多30%的作用和功能,与国内优秀的名家纪念馆以及国际上的名家纪念馆相比,我们还有太多的空间可以改进,应该改进。试想一下,一个游客或一个专门看纪念馆的学者或学生,他们来到纪念馆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希望我们提供的资讯和展务是什么?当我们换位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其本质的需求。

  三、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

  运营渠道

  谈到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运营,大多数人首先要抱怨的就是经费问题。不可否认,很多馆在经费方面的确有很多困难。但我相信,经费不应该成为阻碍运营的借口,我们应该审视自己是否把经费花在了该花的地方,是否集中资金去做好一件值得花钱的项目,是否积极地寻找社会资助力量,是否有集合其他机构的帮助。我坚信,做好一个项目,需要的是用心,而不仅仅是花钱。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机构运营上。

  1.加强与院校的合作

  对很多机构而言,研究力量的缺乏是重要的因素。这里面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如资金和人力。而院校的学生其实是非常好的一个资源和基地。可以通过与院校各维度的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地,提供资料查阅,与学生共同建立研究项目……这是可以双赢的方法。

  2.加强与其他艺术的合作与交流

  名家们所处的时代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因此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资料和资源有较多的重叠性,如何建立资料共享、平台互通的渠道非常重要。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在这些交叉领城诞生,很多有意思的展览活动也会更容易开展。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应该紧紧围绕硏究核心来开展合作与交流,而不要流于表面形式。

  3.加强与社会资源的互动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其他非艺术机构都愿意参与到文化艺术的活动中来。我们在很多大的美术馆的运营中就可以看到这点。如何能将这些社会资源与我们结合,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每次出国参观各地的名家纪念馆(艺术馆),我都会颇有感触。他们在与社会大众的互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与馈赠。我并不认为中国的企业缺乏对文化的热情与善心,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真正提供能够吸引他们的足够好的项目和能把项目做好的有执行力的团队。

  4.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

  信息化的时代给予了大家可以不怎么花钱就可以得到的宣传平台,可很多机构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和拓展它们。网站、微信、app、二维码、移动终端服务等等手段,在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普及中寥寥无几,目前也仅限于少数大馆能很好地使用。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些“短板”,应该想办法迎头赶上。

  四、名家纪念馆(艺术馆)

  修炼内功的重要性

  与其他综合性美术馆、博物馆不一样,名家纪念馆(艺术馆)的生命在于如何让名家在各个时代发挥其传承与创新的能量。因此,我们更应该首先把内功修炼好,才能对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充分调动馆内各个员工的主动性,打破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

  名家纪念(艺术馆)普遍人手较少。如果按照传统的人才管理方法,每个人只做其岗位单一化的工作,很多项目开展起来是很难的。如果能调动起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并不要区分各个部门和单一化工作,而是以项目来分组工作,每个人都会有更好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对小团队的运营来说,这个方法更为有效。

  2.重视基础工作的开展

  名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是机构内功修炼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工作。这是一切上层建筑建立的基础。但这恰恰是最枯燥、最不出成果的工作,并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持续工作才能积累出成果。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往往就能决定最后项目策划出来的深度与广度,也是奠定机构是否能被业内及社会认可最重要的基础。

  3.注重每一个项目活动的品质

  文化艺术来不得半点粗制滥造!如果我们对每个项目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不追求完美,我们还能传出“真、善、美”,还能试图影响大众对艺术的审美吗?艺术文化不能被过度消费和表面化,不然就没有了品格,没有了高贵,没有了仰望,没有了美!

  “少即是多”,让我们暂且从层层被包裹的外衣中剥离出来,不要去随大流。从专心致志做好本质的事情开始,相信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专注的愉悦,同样也能在不久的将来收获丰厚的硕果。


美术报 聚焦 00007 少即是多 2021-06-19 美术报2021-06-1900008 2 2021年06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