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艺术品如何保存?
■夏公小正(上海)
在过去,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书画作品因装裱不佳,使用不当的悬挂、收卷方式,在书画存放、运输中忽视对光照、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控制,导致书画作品出现脱裱、褶皱、变形、变色、虫蛀和霉变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档案》等电视节目的热播,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合理的科学防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尤其是书画作品的寿限,使得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更长久地绵延赓续。
近期正值江南梅雨季,阴雨连绵不绝。湿度过高会使纤维强度降低,还会促使霉菌滋长。空气中湿度过高时,书画吸水也会较多,这样就会使作品受潮,加速纤维的软化导致作品变形。部分受潮严重的作品,颜料和墨汁会失去粘性而脱落、流失。此外,过高的湿度还极易诱发霉菌的滋生和繁衍,从而引起书画作品大面积霉变。不管是一名收藏爱好者、还是专业的文博单位,如何能够更加妥善地保管好藏品、文物?本期特呈献这份艺术品防潮指南,从中可略窥一二。
艺术品为什么会发霉?
什么是发霉?发霉,又称长霉,意思是有机物因霉菌生长而变质、变色。
霉菌是一种真菌微生物,通过孢子(相当于种子)传播繁殖。孢子长出菌丝,菌丝结出孢子囊,孢子囊又释放新的孢子,如此循环,自我复制。当孢子大量萌发,菌丝体多到一定程度时,它们看上去就像一堆绒毛、棉絮或蜘蛛网。这种状态就是“发霉”,俗称“长毛了”。
发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家中的食物放久了会长出绿色、灰色的毛,潮湿的墙面或天花板也常有黑色的斑,这些都是发霉现象。艺术品一旦发霉,就会开始褪色、变脆,产生异味,腐烂毁坏,相当于正在被霉菌“吃掉”。这对艺术品是有害的。
有些种类的霉菌对人体也有害,会引起过敏、气喘等。有研究指出,31%的过敏气喘患者对霉菌过敏,67.8%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对霉菌过敏。误食某些种类的霉菌(如黄曲霉)会发生中毒,严重者有致死危险。
为什么会发霉?这相当于问:孢子在什么情况下会生长。孢子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它很小很轻,直径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比头发丝还细。它们在空气中飘荡,遇到物体就附着上去,静静地等待萌发。外部条件合适时,孢子就开始生长;一旦条件不对,它们就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只要条件恢复,孢子又会苏醒过来继续生长,生命力极其顽强。这也是很多霉斑难以根除的原因。与孢子生长有关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是相对湿度、温度、凝滞的空气和营养成分四个方面。
●相对湿度
环境潮湿是发霉最主要的诱因。潮湿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指当前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和气压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最高为100%。
通常,相对湿度越高,霉菌越容易生长。在21°C同等气温的条件下,如果相对湿度超过75%,1个月左右可以大面积发霉。相对湿度超过80%时只需要2周,90%时只需要4天。
我国南方梅雨季节,往往超过一个月阴雨连绵,霉菌爆发的问题就比北方严重得多。部分地区的气象局会发布“霉变指数”,方便人民群众做好防霉工作。
要注意的是,除环境湿度外,物品自身的含水量也属于湿度条件。因此遭水泡过的物品更容易霉变。
●气温
一般情况下,温度在20°C~35°C之间,比较适合霉菌的繁殖。在25°C,90%相对湿度条件下,1-2天霉菌就可能爆发。
●凝滞的空气
空气不流通,悬浮在空中的孢子更容易沉淀下来,空间内的物品也吸收了更多潮气,霉菌就更容易爆发。因此,放在地下室或缺少环境控制的仓库里的作品就很容易发霉,那里空气流通不佳,潮气又大,外墙还容易凝水渗水。
●营养成分
生物存活需要营养,霉菌也需要“吃饭”。理论上,霉菌可以在任何有机材料上生长,包括纸张、胶水、布料、木材和皮革等。储物架、家具、墙皮和纸箱上可能存在的表面污物(如皮肤细胞、衣物纤维、外部污垢、油性物质和工业污染物等),也是霉菌的营养来源。
大多数艺术品如书画、油画、纺织品等等均为有机材料,既是霉菌的食物,也具有吸湿性,可能成为霉菌生长的温床。事实上,霉菌孢子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看不见。大部分时间,霉菌孢子按兵不动。发霉通常意味外部环境起了变化,唤醒了沉睡中的孢子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