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蕴真·海上金石家跋战国陶文拓本网展
本报讯 一碟 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古陶文字更是华夏文明花园中的绚丽奇葩。
中国古代文字萌发于上古时期陶器的刻划痕迹,其后殷商甲骨刻辞、两周吉金铭文、简牍与玺印文字等成为先秦大篆文字的典范。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山东陈介祺首次发现“陈悍”陶文至明年2022年,整150周年,其间以陈介祺、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刘鹗等为代表的学者从古文字乃至历史文化的视角收藏古陶文,对研究我国先秦政治、经济、地理、风俗以及先秦古文字发展演变等领域都着重要的意义。
古陶文的问世与研究是晚清学术界与艺术界的重要事件,我们看到了小学范畴中古陶文字本体研究的推进与著述,看到金石书画艺术在古陶文领域的借鉴与创作。尤其晚清民国以来,书法篆刻家对陶文的关注源于其为古玺在陶器上抑印,也包括刻划的大篆文字书迹;源于清代赵之谦“印外求印”的理论推动了鼎彝、贞石、古泉、瓦甓等古器物文字成为书法篆刻艺术的重要“源泉”,其中古陶文字独特的结体与抑印布局的奇恣多变给予书法篆刻家们创新探索的启迪。
值此古陶文发现150周年,西泠印社集团与上海书法家协会金石碑帖专业委员会、上海图书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古陶蕴真——海上金石家跋战国陶文拓本网展”日前开展,汇集了韩天衡、陈茗屋、童衍方、林公武、刘一闻、孙慰祖等29位西泠印社社员和11位上海金石名家跋的战国陶文作品。他们的题跋展示了当今金石文化艺术的积淀与厚度,展示了当今金石家对于传统经典的继承以及突破艺术籓篱的睿智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