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徒:
容庚的学术与时代
■本报综合报道 王簃轩
7月16日,“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在深圳博物馆拉开帷幕。该展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和莞城美术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容庚先生家属的支持下推出。展览将展出至10月24日结束。
展览包括了四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家世传承”,介绍容庚家世及他在广东的经历,包括邓尔雅等对他金石学志向方面的影响;第二单元“燕都访古”,以容庚收藏的青铜器为线索,介绍容庚在北京的经历;第三单元“学术交游”,通过历史照片和信札、书法等资料,介绍了容庚的学术交往,以及与他往来的中外学者群体;第四单元“撰述成就”,通过容庚撰述手稿、编纂的图录等,展示容庚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特点以及当时的学术风气。
本次展览展品来自深圳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东莞莞城美术馆等单位,共207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8件,如栾书缶、越王剑、昜鼎、仲叀父簋等,二级文物14件,如齐史疑觯、子系爵等。
此外还有清代陈介祺藏青铜钟全形拓、黄士陵篆书《桃花源记》、吴大澂篆书《陋室铭》《爱莲说》等,不仅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金石趣味。
容庚(1894-1983),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集学者、古文字专家、书画家、收藏家于一身,毕生致力于访古考古,研究古文字,收藏古器物,并和中国新兴的现代学术研究机构融为一体。其著《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至今仍是从事古文字研究以及吉金收藏人的经典必读书目;其著《颂斋书画小记》《林良评传》《飞白考》《淳化秘阁法帖考》《兰亭集刻帖考》等,皆为业界称道。
容庚得益于学术、艺术修养的滋养,在收藏界独具盛名。其一生散尽家财,广泛搜罗,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皿、甲骨,以及大量的金石书画、拓片、古籍善本。容庚一生重视这些古物、字画和书籍的收藏,生活中一向是节衣缩食、自奉俭朴,宁受困难,也要购买这些古物。
解放初,容庚把用生命鲜血换来的最珍贵的错金铜器“栾书缶”和150多件青铜器珍品捐赠给国家。粉粹“四人帮”后,他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于1977年以后,分三批将珍藏青铜器以及字画法帖陆续献给广州博物馆,其中包括宋人《云山图》、元黄子久《云山清溪图》和沈周、祝允明、戴进、倪元璐、王翚等大家的书画珍品。1980年,容庚又将一万多册珍贵书籍捐献给中山大学,其中有明嘉靖重刊宋刻《宣和博古图》30巨册,光绪十四年日本铜版《西清古鉴》24册,俱是海内珍本。
他之所以在晚年将一生心血所聚之物贡献出来,为使这些珍品和书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更多学者能够进行研究。容庚辞世后,子女秉承其父“学术为天下之公器”遗训,陆续将他生前未及捐赠的文物捐献给国家。
据综合各受捐机构不完全统计,容庚先生及其家属先后共捐出:青铜器近两百件,历代书画一千两百余件套,古籍善本一万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千余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抄本。其捐赠之精、数量之多,世所罕见,为国家文化集藏与积淀,做出巨大贡献。
“栾书缶”是容庚先生最为重要的也是其最为得意的收藏之一。容庚先生以“晋缶庐”名其斋,并请陶北溟书“晋缶庐”悬于书房,还于1946年请周康元为其制“晋缶庐”印(现藏中国美术馆),款曰:“颂斋获晋宝,以颜其居曰:‘晋缶庐’,卅十五年元旦,卥丁治印。”可见其对此器的珍爱程度。《栾书缶》:盖有铭文八字,器铭文四十字,计四十八字。盖铭文与器铭文前八字同:“正月季春元日己丑。”器铭文:“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虞,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此器相传出土于河南辉县,铭文中“栾书”之名见于《左传》《国语》等史籍,被认为是春秋中期晋国大臣栾书之器。也有学者认为其为战国楚器,或栾书为栾盈奔楚之器。所谓的“错金”镶嵌其中随后磨光表面的一种工艺。错金在古代青铜器中多用于装饰纹样,或有少量具有装饰纹样的“鸟虫篆”,而四十字的铭文错金确乎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