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时评

艺术奖的现实困境

■蓝庆伟

  2005年以来,随着各类选秀电视节目在国内的兴起,关于艺术类的选秀提议便不绝于耳,虽然艺术类选秀无法像演唱、表演艺术等适合电视屏幕,但其广泛参与的巨大吸引力,让人相信艺术类选秀项目的诞生是早晚的事情,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2010年以来,作为以大型展览为载体的艺术选秀项目——艺术奖——不绝于耳,并在近年有着不断增多的趋势,艺术奖也成为新艺术机构屡试不爽的品牌推广方式,这与艺术奖有着成本低、效果佳、时间长的特点密不可分。而对于参加艺术奖的艺术家而言,“机会”、“曝光率”、“成功率”成为艺术奖的最大诱惑。与选秀节目相似,艺术奖成为年轻艺术家展示的舞台,也同样充满着梦想与奇迹。艺术奖的优势无需赘言,不论是对举办者还是艺术家而言,都是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活动。

  艺术奖有着类似“揭榜挂帅”的悬赏特质,有着人人平等、人尽可能的特点,以“励志”、“梦想”、“人人”、“秀”等为关键词,这些要素共同编织着艺术奖的未来绮梦。而艺术奖数量众多、优点众多、参与者众多的背后,同样也遮蔽着问题——尤其是现实中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艺术奖参与者、艺术奖主办方、艺术创作三个方面。

  在艺术奖的参与者中,以艺术类专业院校在校生或毕业五年内的青年艺术家为主,对他们而言,艺术奖是“梦想与奇迹”的重要载体。同样地,毕业五年内是让毕业生决定是否从事艺术创作的缓冲期,在这个缓冲期内,艺术奖成为青年艺术家的展示舞台,也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资金或项目上的支持来源,对立志从事艺术创作的青年艺术家而言,艺术奖的奖金和项目支持同样重要。但这样的基础语境也决定着艺术奖参与者在现实中的困境,其一,在校生作为参与主体虽然在参赛数据上有着高参与率,获奖人数也不在少数,但最终真正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仍屈指可数;其二,小有名气的青年艺术家拒绝参加艺术奖,以避免不获奖或不获头等奖的尴尬,使得艺术奖参与者的作品质量下降;其三,青年艺术家常常采取有奖必投的策略,种类繁多的艺术奖催生着“获奖专业户”;其四,艺术奖获奖有着巨大的偶然性,许多青年艺术家常常昙花一现。

  从艺术奖的主办方来讲,现实困境也不在少数,第一,商业化严重,艺术奖成为商业的附庸,主办方举办艺术奖的目的不在艺术奖本身,而是将艺术奖作为商业推广的手段;第二,资金难以持续,虽然艺术奖有着成本低、影响大的优点,但持续不断地投入也常因主办方资金来源的不稳定而丧失持续性;第三,艺术奖门槛低,大小奖项五花八门,主办方常常准备不足,同时艺术奖的评委知识体系混杂;第四,艺术奖奖项、奖金兑现成谜,在艺术奖的评选与宣传中,焦点集中于评奖结果的产生,而不在奖项、奖金的兑现,而获奖未被兑现的艺术家也常难以维权。

  艺术奖的作用,除了在艺术家的支持方面,对艺术创作的推动也不容易忽视,通常获奖者的创作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参照。但艺术奖在艺术创作的现实作用上,也存在诸多困境。首先,参展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加之艺术奖的评选鲜有空缺,容易出现不得不短中取长的窘境。其次,参选作品的跟风现象严重,往届获奖者的创作成为新报名参加者的参照模板,作品呈现模式化现象。再次,艺术奖有着拔苗助长的悖论,其评选结果的偶然性,却有可能决定甚至扭转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最后,艺术奖强调评选的时间节点性与事件性,鲜有长期关注艺术家艺术创作,并对其艺术创作加以展示的平台。

  艺术奖对主办方来讲,或许是锦上添花的可有可无,同样对青年艺术家而言,艺术奖也并非是成为艺术家的唯一途径,而是万千展示机会中的一种,最为关键的是选择适合自己创作的展示途径,拒绝无畏的逐流。

  (作者为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美术报 时评 00008 艺术奖的现实困境 2021-08-07 22901551 2 2021年08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