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湖南学政
与书院文献展
本报讯 一碟 7月28日,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美术馆、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承办的“舜水湘波——晚清湖南学政与书院文献展”在长沙开幕,这是一场晚清文人的尺牍艺术展览。
所谓“尺牍”,可与简牍、书札、手札、信札同论,简单而言即是书信。“尺”是一个数字概念,因其最初写在一尺左右的木板或竹简上,故称“尺牍”。在我国,人们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流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更将尺牍的文学艺术价值推展到极致,而晚明尺牍小品的发展,更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明代诗人冯梦祯说:“原夫尺牍之为道,叙情最真而致用甚博。本无师匠,莹自心神;语不费饰,片辞可宝;意不涉泛,千言足述。”尺牍是古代文人性情的抒发与寄托,承载了生活中琐碎却鲜活的细节,也是追寻古人思想情感与交游生活的绝佳史料。文献学中通常把手札归为稿本,作为第一手材料来研究,可正野史之讹,可补正史之阙。文人尺牍乃最贴近生活情趣的文学载体,内容所涉,或索文稿,或录诗作,或告家事,或定情谊,或约游玩,或道病况,或言时政,或论学术,方寸之间,异彩纷呈,蔚为大观。
尺牍是私人间往来通信,阅读对象是熟悉的亲友,但求达意,不以传世为目的,其书写心态不似写碑版、挂轴、扇面等正式作品一般拘谨,通常写来随性适意,涂抹圈改,自是常态,书者淡化了书写技巧,在笔画使转纵横之间,个人性情自然流露,心境、手笔,浑然一体,从而展现出一种天真、无为的创作状态。苏东坡曾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无意”,就是不刻意、不做作。尺牍,正是“无意乃佳”的完美体现。
所以,尺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历史文献价值,还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是内容与视觉形式的有机结合。此次展览主要展出的是朱逌然(1836-1882)与陶方琦(1845-1884)两位湖南学政与师友之间的往来书信,其中包括为世人所熟知的魏源(1794-1857)、曾国藩(1811~1872)、陈宝箴(1831~1900)、张之洞(1837~1909)等历史名人的亲笔书迹。一封封信札的展出,透露出先辈们“兴贤育才”之志和湖湘学人之间相知相惜的情愫。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古人捧读来函熟悉的笔迹,仿佛能见到千里外亲朋的音容。今日所展,今人再读,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阻隔,亲眼见证了这段晚清文人的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