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时评

《宪法宣誓》创作感想

  “建设法治浙江”这题给人的第一感觉似乎有点抽象,但仔细一琢磨,也并非像开始接触选题时所感觉的那么不易入画。如乡村巡回法庭、基层法制工作者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普法宣传,甚至可以表现少数民族等,但我并不想这样画,一是要突出浙江的特点,而最主要的还是想要把法治题材的庄严感表达得更神圣一些。

  宪法建设和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要建设法治社会就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因为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杭州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54宪法的起草地,当年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这里写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而选择法制工作者宪法宣誓这一场景来表达无疑是紧扣主题且与我的想法吻合的。

  我观看了一些有关的影视作品,有《人民的名义》、《阳光下的法庭》、《人民检察官》等,这些作品进一步增加了我对政法工作者的敬仰之情。但怎样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这种感觉,心里没底。因此,又联系了有关单位,特别感谢杭州市检察院、下城区法院以及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燃灯者”的邹碧华生前所在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让我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和拍摄法官与检察官。拍摄时,被整排法制工作者齐刷刷举起右手宣誓这一场面的庄严气氛,以及这一职业群体的特殊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当然,这种排队站立式和一式制服的内容,并不适合写意中国画形式来表现。但为求主题表达的鲜明性,我把中国画语言表现的问题暂时搁置到一边。因为主题性创作有别于一般绘画作品之处在于:除了画的好坏以外,还有一个主题表达的精准性的问题。同时,我也想挑战一下自己,试着在限制中去寻求表现。

  选择宪法宣誓这一内容,以象征的手法呈现。几经反复,最后采取了较为单纯、现代的构图方式,重点突出刻画人物形象,运用了大透视及“不完整”感的处理,力求让画面更具张力。采用三联画的形式,边上两联画的分别是杭州北山路84号的五四宪法资料纪念馆的场景。因为中间主体画面上只留下了一排人,没有任何背景,因此人物形象的刻画,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把此画人物形象塑造好,我画了原大的较为充分的素描稿。

  为充分表达主题而选择的画面表现形式的纯粹性,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被搁置的如何用水墨语言来表达的问题在进入正稿时凸现了。单就人物大小而言,画面中最大的人物头像有真人的三倍大,而此题材需要用较为写实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要强化人物各自性格特征以及执法者的特殊气质,这样才更具感染力。但写实的同时还要注重国画中绘画性和水墨语言的表达,无疑是有难度的。

  中国人物画传统语言的许多固有程式也己不太能满足现代人对形象体系的新追求,当这种由思维定势所带来的惯性语言不利于主题表达时,就应该尝试着有所拓展。在传统写意笔墨基础上,大胆融入西方现代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包括不同画种(如版画)的表现语言——这是我的选择。我要表现出的是阳光下的誓言,就要强调强烈阳光所造成的明暗对比,当然这也有悖于传统中国画的线性平面感表达。为此,我在用墨上尽量保留中国画的水墨韵味,但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尽量避免中国画中容易出现的那种概念化表达,强化人物性格的表现。在他们同样的表情、同样的嘴型的状态下,刻画出各自不同的细节特征,尽量让每个人物形象的类型拉开距离。在人物的造型上力求体现某种特殊的造型意味,提升造型的表现力,并让单个人物造型与整体一群人的造型融为一体。在画面的整体处理上大胆运用干湿浓淡的肌理对比,甚至抽象因素的渗入。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努力去寻找较为适合而现代的水墨表达方式,追求单纯的表达,力求使作品有一种纯粹的力量……所以个别人物的制服一次次地被涂黑、加灰和加白,不断地做着黑白灰的游戏,目的就是想让画面既整块又不呆板。接着又强化了大结构中的几个连续的v字形结构,使得像一面墙似的顶天立地的横竖结构变得更加坚实,就像无法撼动的神圣的宪法。而左右两边略呈扇形的外型处理,则加强了一种向上的趋势,使得画面更有张力。在挖补拼接的过程中又顺势加入了一些水墨肌理的因素,使得画面更具现代感。而红色调的平涂是想增加阳光感、神圣感。


美术报 时评 00007 《宪法宣誓》创作感想 2021-11-13 美术报2021-11-1300012 2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