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格调

艺术介入城市最好的方式“非她莫属”

如何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艺术韵味

  艺术介入城市最好的方式“非她莫属”

  如何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艺术韵味

  ■本报记者 厉亦平

  引言:机场不仅向公众提供便捷安全的空间环境,还要让人们感到轻松愉悦,于是,如何使机场公共空间更具艺术韵味便成了新的诉求,它不仅仅是抵达和离开,还可以是“驻足”与“流连”之地。近日,“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办,来自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雕塑、策展、艺术评论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建构问题。作为城市的体现者和记录者,公共艺术如何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成为城市更新的助推器?公共艺术如何推动人文城市建设?何为美的公共艺术?本期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来共话“公共艺术”的生活美学。

  今天,公共艺术再度成为社会热词,充分说明了社会与公众对艺术的需求,公共艺术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中国有着如此辽阔的地域、庞大的人群和丰富的社会环境,给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施展空间,但是公共艺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对建筑师和艺术家来说亦是巨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再思考——何为公共,何以公共?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公共艺术,应该如何衡量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对城市或乡村的经济发展、民众审美真正产生作用。

  城市精神的塑造是和历史文化相关的概念,它是由传统滋养,但一刻也离不开时代的修正。整个二十世纪是城市文明走向成熟的过程,规划理念跨越了从功能的完善到关注人文的阶段。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当代文化形态,既演绎城市文化,又表述市民思想,因此成为了当代城市精神提升的重要途径。

  作为当代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的一种路径,公共艺术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成为了文化地标,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意象。近日,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公共空间与雕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和时代空间联合主办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办,“艺术对话空间”系列论坛旨在为艺术与空间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搭建跨领域交流与合作平台。

  论坛包括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两个环节,通过与会专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享,形成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有关学术成果。在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于化云就北京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景育民从自己多年的创作角度出发,解析动态艺术新趋势,看动态雕塑如何去激活静态空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分享了他的《荒野艺术计划》,看东方文明绽放于荒野大漠,传递千年的音讯。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公共艺术》丛书主编乔迁探讨公共艺术如何推动区域发展与人文城市建设。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学术部副主任、时代空间创始人阿福以日本濑户内直岛为例,探讨如何以艺术复兴城市,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结合中国本土实践,以艺术唤醒乡土,带动地区复兴。在圆桌对话环节,马红杰、王令、孙韬、吴克捷、吴宜夏、张明杰、尤洋、何崴、李文琏等二十余位来自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雕塑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先后针对公共艺术、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公共艺术作为媒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极强的渲染力和引领性,也是反映城市精神或体现场所精神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艺术百花齐放却良莠不齐。在旧城改造中,公共艺术是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成为城市更新的助推器;在新城建设中,公共艺术不仅营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环境,而且不断创造城市的新场所与新文化内容,提升新城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最终通过塑造城市新精神,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推动城市更新

  向多维度发展

  城市空间既是社会总体的共有物,也是不同群体产生关系的场所和实践平台。艺术在各类城市空间的实践,既可以创造临时或长期的共同体,也具备生产瞬间历史的能动性,从而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潜力。  (下转第17版)


美术报 格调 00016 如何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艺术韵味 2022-03-26 美术报2022-03-2600007;23980837;美术报2022-03-2600009 2 2022年03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