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书法二级学科(专业)设置构想
■寇学臣(河北师范大学) 刘 畅(中国人民大学)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征求意见函,将“美术与书法”并列为一级学科,这必将是书法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转折点。这无疑为当下书法从业者带来了莫大的鼓舞。一段时间以来,各大专业媒体纷纷展开书法学科升级的讨论。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后首先要面对:书法升级为一级学科后,它下属的二级学科(专业)该如何有效合理的设置。这是事关高等学校书法学科如何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设定,以及毕业生就业领域如何拓展的一件大事。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设置其二级学科(专业),成为摆在书法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早在2018年第二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上,已有诸多专家对书法二级学科设置提出一些设想。近日以来,在“书法学科升级大家谈”中,陈振濂、沈浩、潘善助等专家学者,对书法二级学科设置也多有涉猎,见解相当独到。笔者认为,二级学科(专业)的设置,应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社会层面对相关专业领域有固定的社会需求,二是这一专业领域有相当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理论支撑,三是这一专业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技法体系和艺术创作语言。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近30年的高校书法教育教学实践,就高校书法二级学科(专业)的设置提出如下构想,与各位同道共同分享与探讨。
一、书法学
自2011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增设“书法学”特设专业以来,诸多高等学校原来依托美术学、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设置的书法专业方向,很快都转设为“书法学”专业。近年来全国高校中,每年还以10-15所的速度增设“书法学”专业。据初步调研得知,目前全国招收书法学专业本科生的院校达200余家,可谓是“书法学”的森林效应已经形成。
书法学的研究界域,虽然不同类院校各有所侧重,但基本包括笔法、墨法、结构、章法以及五体的临创等技法体系,和书论、书史、书家及其直接相关的文献、美学、文字学、风格学等研究。技法与理论在书法学这一专业范围内应该是相融共进的,二级学科(专业)的建设绝不能培养仅仅是把书法写好的“手艺人”或“匠人”,也不应该是只停留在理论思考上的抽象思维“空想家”。书法之所以能升级为一级学科,关键之一在于它可以把技法与理论融合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高等学校培养的书法人才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这就需要在掌握技法的同时,融入艺术思想、理论观念作指导。中国书法的理论体系完全可以支撑书法作为一级学科,尤其是对于高等学校中的美院类和综合类大学,开设书法学这一二级学科是尤为必要。在我们基于书法本体论研究的同时,培养书法艺术家、理论家,在书法专业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研究,既要超越“匠人”的机械模仿,融入艺术创造性思维,又要做到以学养书,做思想上的先锋者。
二、篆刻学
以往的书法论著中,多将篆刻包含于书法之内。其实,同样是对汉字进行艺术性表现,篆刻在材质工具上与书法有很大的差别。印从书出,自然没有错,但不可否认的是,篆刻自身也有着一套完整的学问体系。之所以将篆刻学也设置为一门二级学科(专业),是因为篆刻无论从技法体系、训练方法、风格流派和史学进程上,都表现出卓越的艺术特性和历史文化。篆刻学的设置,既要有基本技法:刀法、字法、线质、方寸间的布局、结构、章法、朱文白文、边款等练习,又要有印学史、风格流派、篆刻家的研究。此外对石质、石钮雕刻、边款摹拓等,也均要有深入了的了解和全面的掌握。
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篆刻学本身就是一门体系多元、结构多样的学科,由此而衍生出的“印学文化”和“金石精神”,同样值得研习者深入领悟。篆刻与书法有着紧密的血缘联系,这是中国篆刻有别于普通实用印章或是工艺美术的根本所在。篆刻学的设置要辅之以书法中篆书、隶书、章法、笔法等课程的学习,“透过刀锋看笔锋”,书法的线质和篆刻的线质相辅相成又互有区别,篆书的部分既有书法之优美,冲刻的部分又有金石之韵味。我们现在常常评价艺术家为“诗书画印”四绝,可见篆刻的地位在不断的提升,将其设置为一门二级学科(专业)恰如其分。
三、书法教育学
高等学校设置书法教育学专业,其培养目标有着明确的指向,即面向中小学培养书法教师。自从教育部2011年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2013年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书法教育纳入到了中小学教学体系,要求中小学全部开设书法课,必须配备专兼职书法教师队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各个学校配备的书法教师书法专业出身寥寥无几,多数都是语文老师或是有书法特长的教师兼任。在现有的200多所具有书法学专业的高校中,师范院校不在少数,但是培养师范生的高校确是寥寥无几。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学全部开设书法课,教师缺额52万,这些教师该如何解决。基于此,在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举办的当代书法教育研讨会上,笔者呼吁:所有师范类院校或者具有示范属性的院校,尽快将书法学专业由非师范转为师范类,担当使命,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2021年秋季,河北师范大学将已有13年办学历史的书法学专业,由非师范类成功申报转为师范类。
从功用角度看,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各个学科,其所培养出的人才最终要回馈社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书法学科也不例外,高校培育的书法人才绝不能仅仅限于只会创作的书法家,在“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中,在“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学全部开设书法课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培养培育书法教师责无旁贷。尤其是高等师范类院校,完善建设书法教育学专业已经势在必行。书法教育古来有之,从“六艺”中的“书艺”到科举考试中对书迹精美的要求,文字书写一直被历代官方关心重视。在高等学校设置书法教育学专业,包括对书法教育史、书法教学论、艺术心理学等一系列课程的建设,不但是对一级学科支撑的完善,更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书法教育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书法文化学
书法的载体是汉字,汉字承载文化,自中国文字诞生,就承担起了传承华夏文明的重担。任何历史文明的延续都需要有文字的记载,中国书法起于实用,后衍生出审美倾向,进而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书法呈现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还是一种文化的陶冶。书法文化学专业的设置,是整个书法学科建设的原点和根脉,从这个原点出发可以延伸并支撑相关二级学科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精神为主,儒、释、道相融合的多维结构,不同的文化精神在历代书法家、书迹中均有体现。如:杀身取义的颜真卿书风,体现敦厚充实雄博的儒家精神;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则体现道家人生无常之慨叹;弘一法师李叔同消褪世俗繁华,线条的精简体现佛法高深的佛家文化精神。因此,高等学校设置书法文化学专业,可以书法研文化究为中心,向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探索研究,寻找书法与文化的交叉点,从书法家、书迹、书法文献、风格特征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真正做到以学养书。可以从不同时代宏观的文化角度审视书法,又可以从书法的线索中窥探时代精神,传承悠久文明。
五、硬笔书法学
将硬笔书法学设为二级学科,许多人会不以为然,认为硬笔书法的历史与成果还不足以撑起一个学科(专业)。事实上,硬笔书法历史悠久,成绩斐然,社会急需。
从现存的殷商甲骨来看,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由契刻而成,即产生于“硬笔”。著名的敦煌学者李正宇曾经撰文认为:“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母体和通脉”。硬笔书法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轻,既美观又实用。设置硬笔书法,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需要。从最早的“硬笔书法”甲骨文来看,包括敦煌出土的竹锥笔,即便没有毛笔给人带来的多维视觉感受,但却以一种刚劲凌厉、生气挺拔之美感染观者,点线的起落爽利劲健,结构的排布生趣和谐。近些年来硬笔书法书写工具日新月异,新时代的硬笔已远远不是我们理解中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钢笔,其笔头制作的多样化程度已远超我们想象。因此,即便是硬笔,现如今也能表现出线条的丰富性,写出的效果已具备毛笔的某些特质,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社会需求来说,当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包括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而且从一年级的识字写字,就要求硬笔书写,一直贯穿到初中和高中。在很多偏远地区,全部开设毛笔书法课可能还不现实,但至少应该把硬笔书法课开设起来。在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设置硬笔书法学专业,有利于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将书法重新带回大众视野,也有利于使当今的学者精英看到书法的魅力,即便是用硬笔工具来表现,同样是高层次领域人文精神的体现。
综合考虑书法学科的人文性、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等多方面功能,站在书法艺术传承与文化自信的高度,笔者认为高校书法学科建设应该优先考虑设置以上五个二级学科(专业)。当然,此构想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希望诸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书法教育方兴未艾,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