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升级就能促进书法大发展吗
■冯华(河南省书协理事)
关于书法学科的升级问题,见仁见智,媒体上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这里暂且只说其有没有用。有一种观点认为:书法学科升级,将会促进书法大发展,书法艺术将迎来全面复兴的曙光。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回避了书法艺术与实用渐行渐远的事实和越来越走向小众和文化遗产化的趋势,显然是过度乐观了,恐怕不利于书法的健康发展。
书法学科升级对书法发展有没有用,我们可以从书法艺术的各类参与者的角度来做个简单分析。
首先,学科升级,对理论研究者肯定有用,但是作用有限。从书法理论研究层面来说,学科升级,对学术、学者、高校师生和理论工作者而言,其具体的影响,短期看,大约是多了一批论文发表的机会、多了一些教职设置、多了一些职称评审的空间;中长期看,多了一些学生报考,多了几个博士点、硕士点而已。在一时的新闻新鲜度过后,一切依然会归于日常。以教职的增长来消化学生的增长,显然是不现实的。并且,高校的理论研究活动,多是象牙塔内事,对社会的影响、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恐怕相当有限。
对书法理论研究本身来说,学科升不升级的象征意义也远大于其实际意义。在书法不是一级学科的年代,书法理论研究从未止息。中国古来的书论篇章、历史文献早已汗牛充栋,无论书法是不是一级学科,都不影响这些论著默默展现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在当代学术语境下展开对书法的理论研究,用现代学术话语把传统书论中能说清楚的部分重新说清楚,并且着力提升理论的科学性、体系性、创新性,进而实现由理论指导事件的可验证性、可操作性,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最有可能将书法技法研究在古人基础上向前继续推进一步的。在这方面,邱振中、沃兴华诸先生已经在早先的研究中做了卓有成效的开拓,基本构筑起了基本的当代书法理论体系的框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完全依赖于少数顶尖学者的突破与创新,并不依赖于学科等级属于一级、二级。当然,未来,这方面的研究仍可期待继续升级。后续的研究,依然是依赖于沉潜于学术的少数关键研究者的贡献,同样和学科本身的等级无关。
对各级书法家协会、书法家、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学科升级除了成为一时的谈资,对他们看不出有多大影响。而对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过:“人限于其俗,俗各趋于变。天地江河,无日不变,书其至小者。”书法本来就是历史变迁中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是“无用之用”的小众艺术之一而已。
至于要真想促进书法的发展,我以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书法学科的升级,而是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升级。
毋庸讳言,“书法”的进入和评价门槛之低,是书法圈群魔乱舞、众声喧哗、乱象频出的一大原因。由于缺乏书法审美与欣赏的通识教育,大部分中国人在书法这件事显示出一种盲目的自信。在传统艺术各门类中,大众唯独对书法形成了“书法没门槛,是中国人都懂”的认识。大众的大多关注点只是局限于书写者书写过程的挥洒自如和作品的龙飞凤舞而已。这个时代对书法审美和评价的缺失,造成了对书法进入门槛的误解;而书法门槛的进入之低,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大众对书法审美的无知之下的自信。因此,当代书法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书法审美欣赏的大众通识教育问题。
而要使大众书法审美水平升级,先要使在社会上比较活跃的名人书法的审美水平要升级。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大家,实际上都同时是那个时代的精英,甚至是政界要员、文坛领袖、文化大家,其门槛之高,有着广泛的共识。即使当时普通士人的书法,虽曾有台阁体、馆阁体之嫌,但基础技法总是大体过关的。当然,古代也有所谓名人书法。这些人或名标青史,或名动一时,或以学者身份而不以书家名世。他们书法可能达不到那些列名史的书家的艺术高度,但在日常书写的长期熏陶下,其书作也自有其可取之处,可以帮助人们“以书观人”、展现其个人的精神风貌。
而要使大众书法审美水平升级,归根结底是当前中小学的书法教育水平要升级。
当前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现状是非常堪忧的,师资的匮乏是最大的问题。由于缺乏书法专业教师,书法课多由语文或美术老师来上。老师并不真懂书法,给学生展示的传统书法作品也只能局限于教育部门推荐的颜柳欧赵等少数名家的作品。其内容单薄、解说浮泛,既不能开拓学生的审美眼光,也不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法的本质。至于考试试卷中关于书法的题目中常常出现的“老干体”“江湖体”的作品,更是展示了出题人对书法的隔膜。所有这些,都极让人担心,就算是书法走进课堂这个活动可以推行,走进课堂的到底是李逵还是李鬼还不得而知。这方面,倒真是需要中国书协、高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协调配合,从着力改善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做起,久久为功,才能逐步提升全社会的书法欣赏和审美水平。
如何真正促进书法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件包括了实用基础、社会环境、政府倡导、经济引导、人才汇集、艺术批评等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工程,很有意义,也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