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叠·相印
追忆与赵延年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朱维明
上世纪50年代初,十来岁出头的我,因喜欢画画,已注意到频频在《漫画》、《展望》等刊物上刊登作品的赵延年先生(1924-2014年),及至1959年我入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读书,开始结识赵先生。当时他也只有三十多岁,风华正茂。赵延年视版画为生命,是一位热情的版画鼓动者,但又是一位严师,同学们多半敬服他,可都有点怕他。每当赵先生进教室,大家都会有肃敬之感,针对习作,经他一番阐说,同学们又都会心悦口服。一直到80年代,我研究生毕业留在系里任教,与他成了同事,才慢慢由敬畏转为亲切。后来又同住南山路美院宿舍,便有了更多的交流。
2003年以来,我陆续写过《八十回望——赵延年1938—2003回顾展观后》《刀笔交辉——画说鲁迅——赵延年鲁迅作品木刻集》《珠联璧合——杂谈画说鲁迅——赵延年鲁迅木刻作品集》等有关先生的文字多篇,这里,写一些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与晚年赵延年的相处记录。虽然是平铺直叙,但平淡中包含着真情,足见他对我的关切和呵护,以及我们之间深深的师生情谊。
★在赵延年先生虚年八十生日之时。我送他一只精美的进口油墨滚筒,他收后很高兴地对我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这只称心的滚筒,大可以印出更多的木刻来。”(2003年4月)
★“纪念鲁迅诞辰124周年——赵延年1938—2004年木刻作品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我撰了楹联一帧,向他祝贺:“学鲁迅,绘鲁迅,幅幅华篇,芳园桃李,同领百年树人。事木刻,精木刻,刀刀入木,艺林松柏,堪称美意延年。”(2005年9月中秋前夕)
★中国美术馆整体收藏赵延年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老龄委举行茶话会以示祝贺。我的发言:当年一本有赵延年插图的《鲁迅传》,陪伴我度过在云南农村的艰苦岁月。这些作品能放在中国美术馆,应该是好去处,是公众的文化财富。我几次想放下木刻“歇刀”了,但只要去了赵先生家,见到他案头摆放的刻制中的木刻,感到在他面前,不仅不能有歇刀的念头,还得握刀直追。(2006年6月5日)
★我和他一起应邀出席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的“李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抵沪后,先同去华东医院看望先生的老战友杨可扬先生。毕竟彼此都已高龄,难得一见,分手时他们依依难舍。之后我们赴会并作发言,表达对李桦先生的敬意和怀念。(2007年11月20日)
★“我家客厅的墙上有一只镜框,里面是四个大篆字——美意延年,这是为了祝贺我85岁生日,朱维明所书赠的礼物,整幅字气息雄健、构图严整、黑白分明,我心中十分心爱”。这是赵先生的记述,对我如此惺惜,实出我意料之外,也使我受之不安。(2009年4月上旬)
★2010年,赵延年拟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作品及文献,并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等出面,编印文献研究集。于是,将我保存几十年的笔录重新翻出来做整理,从1959年9月开学迎新会上赵先生讲话开始,至80年代,凡他的讲课、发言和谈话等记录,汇编成两万五千多字的《赵延年先生授课录选辑》,也算是对他版画教学的一个较系统的文字汇集。因为是纪实性现场及时笔记,所以鲜活生动。后来有同行读后称此篇不是即兴的笔下生花,而是多年细细积累的结果,这使我感到十分幸慰,也填补了对赵先生版画教学较少文字介绍的缺憾。(2010年4月)
★应我之约,赵延年先生写了数千字的艺评《真情真意 嘉绘嘉文——朱维明的为艺和为学》,此篇后成为我文集的序文。另外,他还摘录《道德经》中的一句,为我写了一帧横幅“清静为天下正”,墨迹苍劲有力,颇有“人书俱老”的境界。这也是我唯一珍藏的赵先生书法作品。(2010年7月)
★湖州博物馆内“赵延年艺术馆”揭幕。赵先生精神很好,在致词中,他以十分宏亮的语调说:“我是湖州人”,此话一直回荡在大厅间,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此次活动先生四世同堂,充满亲情和欢乐。(2012年9月)
★今天是教师节,上午我给赵延年打电话,致节日问候,并感谢师恩。他以轻微而缓慢的话语对我说:“等我出院后,我们还是一起搞木刻。”我在心里一直在重复着这句话,岂料,此话竟成了我们最后的一次通话,令人唏嘘不已!(2014年9月10日)
★上午刚好在翻一些旧信件,内中也包括他给我的信,不想傍晚传来赵延年先生于下午二时多抢救无效平静仙逝的消息。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总觉得这不是事实,总觉得他还在刻制着他难舍的木刻,往事也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当即拟就献给先生的挽联:“刀木刻文史,黑白写人生。”以表达赵延年富有传奇的人生,以及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有清代学人撰忆师联称:“欲闻教训杳无声,此后问学向何人。”很能道出我的惜别心境,心里空荡荡的,时时会想着往昔。有时还会白天观流云,夜晚望星空,透过云层,仿佛还能看到和想到他仍在用大刀阔斧做着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不朽木刻,让一切留在记忆和回望之中吧!尊敬的赵延年先生,我们会时时想你的,你以往的作品曾经令人难忘,现在成了永恒。(2014年10月23日)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