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美育

文章导航

乡村美育困境与难题何在

——专访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院长、“艺术无障碍”公益项目发起人胡俊

  在工业文明的主导下,乡村城镇化不可避免,而传统乡村被边缘化。美育工作者是延续工业文明的发展路径,让乡村城镇化,还是用创造性干预,以生态文明逆向工业文明,维护一个诗意的远方?赋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当下迫切要做出的决择。

  近日,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主办,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等协办的2022年“乡村美育之困境与难题”沙龙&论坛线上举行,该活动将征集全国乡村美育的优秀经验,确定最具有普遍性的乡村美育困境与难题。并针对难题,邀请“海外名师”、国内专家,与一线乡村美育工作者、未来的艺术教师,共同开展学术攻关与在地行动研究,形成一套具有科普性的《乡村美育手册》。

  本期就乡村美育困境及难题采访了与会专家胡俊、陈卫和等。

  弱势群体误区,

  乡村美育存在认知错误

  记者:胡老师长期致力于“艺术无障碍”“艺术疗育”等领域的研究,近年也带领“艺游学研究院”师生团队在乡村美育作了实践探索。想请你谈谈目前乡村美育的现状,以及你所实践的乡村美育案例。

  胡俊:乡村美育原理,其实跟特殊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我称之为“逆向融合”。乡村美育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我们对乡村美育认知的错误。我们常常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因为城市占据美术资源优势,便以城市帮扶乡村态度去实践乡村美育,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乡村美育逻辑上存在问题。

  另外,在我看来很多乡村美育“支教”具有破坏性,因为他们的支教概念是给乡村带去他们没有的美术课程和美术材料,但等支教结束,他们由于师资、设备和材料的限制无法将教学延续。这反而会让当地师生降低自我评价,对当地的社会生态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所以,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去年的四川泸定支教活动中,支教团队员结合前期调研,以泸定的9种农特产品作为校本课程主题。将50名泸定桥小学的学生分为9个艺术创作小组,各组编入2-3名支教队员,引导孩子们展开艺术创作,最后作了“泸定九宝新传”支教成果展示。打破了传统的支教上课内容和形式,基于当地的乡土资源来开发,通过美术教育为乡土资源带来新的内容和内涵,形成了九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

  另外一个乡村美育案例是在浦江县嵩溪村,我尝试以跨代美育课堂的形式,让6名村里的留守老人和24名孩子们一起体验乡村的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并用书法绘画表达出来。他们一起学昆曲,孩子们在团队的指导下,学得很开心,教昆曲的老人也很满足;一起体验农活、进行水墨创作,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令人稀奇的作品,教学效果很好。

  现在的乡村老人偏多,他们生活中很少有年轻人和孩子,这令他们感到很孤独。我们通过这种跨代美术教育把孩子们引进来,让老人把他们所知道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孩子们,孩子们又把创造力带给这些老人,让村里充满了活力和快乐。我们在嵩溪村恢复以美育人的传统,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关系;不是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美术,而是通过创新的艺术形式与手法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通过艺术的媒介交换故事与生活智慧,促进跨代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学习,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以上两个案例,一个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一个是生态教育的延续。

  乡村美育最大的困境:

  不扎根

  记者:你觉得目前乡村美育困境及难题有哪些?

  胡俊:目前我整理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让非专业美术教师教授美术;第二,如何促进乡村美术教师成长;第三,如何开展乡村非遗传承教学;第四,乡村美育的审美特殊性;第五,乡村美育对政策与行政的诉求;第六,乡村美育中各方诉求的差异性;第七、导致乡村美育难点的矛盾是什么;第八、乡村美育的形式分类是什么。在每个大问题下面会细分小问题和案例,非常具体,这样以后老师们碰到的问题,就能从《乡村美育手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我看来乡村美育最大的困境,是目前的资源输入不符合乡村美育需求,同时否定了乡村已有的乡土美术资源,这违背了美育的目标。美育本质上是综合素质教育,我们教育目的是提升乡村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是让他只是学会画画。我们需要把乡村的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社区资源优势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使乡村美育在各方面竞争当中保持其优势。

  所以,乡村美育,不应该成为城市美术教育附属品,而应该是美术教育创新增长点,城市美术教育应该向乡村美育去学习,这就是“逆向融合”。

  (下转第13版)


美术报 美育 00012 乡村美育困境与难题何在 2022-04-30 美术报2022-04-3000010;24148664 2 2022年04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