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聚焦

综合能力是策展人必备素质

访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魏祥奇

  本报记者(下简称记):魏老师好,您认为策展人一般分为几种类型?起什么作用?

  魏祥奇(下简称魏):策展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由策展人,或者说是独立策展人,其主要身份往往是老师、媒体人、艺术家等;一种是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可以称之为机构策展人。

  自由策展人、独立策展人,是接受工作委托的策展人,其工作往往仅限于撰写展览前言,和艺术家做一些交流,进行媒体导览等,更多相关展览的工作都是由展览的主办方、组织方、实施方的工作人员落实的。而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中,有很多专业性更强的策展人,与前者不同,机构策展人往往要统辖整个展览项目的始终,包括撰写策划方案、项目申报、展览执行、财务审计、合同协议、公共教育、出版宣传、媒体导览、学术研究等方方面面。

  记:作为一个策展人,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魏:策展人要具备的素质,我想可以从策展人的出身来看。我所熟悉的很多策展人是从美术史专业的学者转型过来的,扎实的中外美术史知识、美术理论知识是基本的素养。同时,还有很多媒体人转型成为策展人,他们经常造访艺术家工作室、造访展览现场和策展人导览,撰写相关热点述评文章,开放的视野使之对当代美术创作有宏观的认识。再者,还有研究哲学、历史学的学者跨界成为美术领域的策展人,其深奥的理论阐释能力使他们广受艺术机构和艺术家推崇。还有部分策展人本身是艺术家,他们也会客串策展人。

  概而论之,策展人要有组织能力、美术理论研究和写作能力、对展览作品思想价值的判断力等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同时,策展人要有敏感的策展意识,要有对展览主题的捕捉能力,要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创作历史和现状,要与艺术家和相关艺术机构、美术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我的经验是,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策展人才可能受邀或被委托,继续新的策展工作。

  记:您认为目前有哪些是不错的展览活动,好在哪里?

  魏:因为疫情的原因,国内美术馆的事业近两年可以说遭受重创,很多国际性的文化交流项目都被迫中止,但是还是有很多好的展览项目被策划和组织出来,令人肃然起敬。我个人认为好的展览项目有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马蒂斯的马蒂斯”、偏锋画廊的“康海涛:风景的天文学”,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合作的“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洛朗·格拉索”、昊美术馆的“陈维:Good Night”、贝浩登上海的“陈可:包豪斯女孩/房间”等。

  记:作为一个策展人,您平时会关注些什么?

  魏:首先还是要关注相关展览的资讯,尽可能多去看展览,加强与艺术家和艺术家工作室的交流,关注好艺术家的动态。其次,就是收集和整理自己关注的主题的作品,多写文章,看不同方面的好的研究著作和文章,保持开放性,注重发现新的优秀艺术家。

  记:策展人的个人好恶是否会影响一个展览属性或者说策展人如何协调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

  魏:策展人的主要工作还是要提供专业性的、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展览项目,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家的创作,为艺术家的发展助力,为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承担策展人的工作,其实还是要有独立的判断力,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这样策展人的事业才可能长久。

  记:艺术家一般都比较有个性,而观众的口味又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众口难调,您是否会向他们妥协?

  魏:策展人有时候是接受艺术机构的委托,有时候是接受艺术家的委托,彼此的关系是信任和融洽的,很多工作都需要协商。我觉得展览基本上不用太考虑观众,观众一直会是缺席的状态。只要策展人工作认真,把分配的工作,或者自己承接的策展工作尽心尽力完善,观众都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记:如何看待目前的线上展览,或者数字化策展是否会成为今后的趋势,需要注意的点是什么?

  魏:线上展在疫情封控的情况下变得很重要,因为我们往往无法直接到现场参观,以后应该很多美术馆或者艺术机构会推出线上展。这是很好的传播方式,对于各方面的观众而言都是有益的事情。不过,看展览肯定还是要去看原作,不然没有任何意义。线上展展出的仅仅是图片,可以说是一种认识作品的方式,完全不能代替原作。我并不看好线上展,更遑论一些制作粗糙的图片推送。要制作精良的线上展览,需要很多预算,需要很好的技术手段,我们目前认识还很不够。也许以后的云宇宙、虚拟空间会有很好的线上展、虚拟展,但是需要数字技术,需要虚拟的数据平台,这个现在都还没有从构架层面实现。


美术报 聚焦 00005 综合能力是策展人必备素质 2022-06-18 24380989 2 2022年06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