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见解//
◆栗宪庭(艺术批评家、艺术家、策展人)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永远坚持你个人的感觉。有过20多年当代艺术的经历之后,我越来越对现代艺术史中,杜桑和博伊斯提过的两个口号深有感触,一个是生活就是艺术,一个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它的革命性在于,使艺术从繁难的技艺、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就是说一个农民在锄地的时候,哼哼小调,他娱乐了,这就是艺术啊。艺术本来就是这样一个自我拯救的途径。但是直到现在,所有的艺术体制、艺术博物馆、艺术批评家、收藏家、艺术经纪人等等,又都在挑选艺术家,那么挑选本身,使一些人成功了,这在事实上否定了现代艺术这两个原则,把所有不成功的艺术家排斥在艺术体制之外。
当我们只强调大师的作品本身时,艺术史实际就变成了陈列大师完美作品的画廊,我们瞄准的仅仅是作品本身所呈现的一切:特定的审美境界、语言范式、技巧等等,而潜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更重要的东西却被忽略了。事实上,大凡承前启后的大师,总是以他们特有的敏感,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酝酿和完成了他的时代价值体系的变化,他的灵魂运动因而也成为该时代的灵魂,作品不过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结果而已。梵·高燃烧的笔触是他生命状态的表现,也是19世纪、20世纪相交的整个西方灵魂的不安;宋人悲悲切切的心态,才产生了“长吁短叹”的词的样式。
◆游江(深圳美术馆策展人、公共教育部主任)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大量使用现成品进行创作,而他们与现代派以来艺术家的不同是,出于视觉性呈现的局限性,当下对于现成品的使用不再是要持续探讨艺术边界的问题,亦或是“技艺”与“观念”之间博弈的问题,艺术家也不是通过艺术作品简单地描绘和反映社会,而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面对不息变动的世界,将自己作为方法,依靠真实的行为与过程,通过“被看见”和“意义化”的现成品,将艺术的意义最终凝结在材料之中。而这些来自于日常的材料,在艺术家的转译下,不仅超越其自身的物性,而且强化了其自身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独特性,艺术家让这些积淀着真实的本土经验的“材料”,从“背景”转向了“前景”,让原本不可见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可见性”,成为可感知的审美对象。
点线面是艺术构成的要素,也是认知世界的一个系统。通过创造性的转换,艺术家在作品中让“物”与人、“物”与空间、“物”与材料之间进行对话并传递出丰富的意义。从凝结着经验、情感和精神的一个一个碎片化的“点”,一定历史阶段具有趋势和线索意义的“线”,再到不断迭代的世界图景和景观社会的“面”,当代艺术家从“关系”的视角,向我们呈现了对于世界的审视、认知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