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时评

书法也要彰显时代求创新

  汉字作为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字,它深深根植于汉字书写,以其独特形体而成就的书法艺术在国际艺苑一枝独秀,堪称中华国粹、文化脊梁且肩负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使命,以及抒发情志、感悟生活的功能,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且有精神深度的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与时代密不可分。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是现代人的意识和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去认识书法艺术从而产生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格调。现代人的意识和审美心理,既是我国传统文化意识和心理习惯的延续,又是新时代物质环镜和精神文化的再造,由于旧时代的超稳定性已被打破,新的时代在不断地、飞速地发展着,现代文化教育、现代文化知识,正在改变着传统书法的面貌。诚然,只要我们有勇于解放思想,增强现代意识的修养,新时代的书风定将破茧成蝶,应运而生。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美感取向也在发生惊人的变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朴,丰腴为美是盛唐时期的尺度,苗条为俏则是当今时代的标准。书法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把时代气息创造性地融入书法之中使书法打上时代的烙印,拓展审美新领域,开创艺术新天地。从钟繇以后,卫夫人、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师大家,他们无一不是传统的颠覆者、重组者、开拓者。在求新求变中,没有谁和钟老先生写得一模一样。切记,风致不论怎么改,字形不管如何变,笔画总可寻,结构皆可依。到唐代,楷书形状变了,颜、欧、柳,各出风采,草书变得厉害,张旭、怀素,还有孙过庭,各显神通。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创新,必须得下一番苦功夫,与古为徒、以古为新,把书法与时代特征兼融并汇,创作出不与人同、不与人争的精品力作,凸显自已独有的个体特质。无论古今,书法艺术创作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章法与技巧完美结合,如此,书法作品才有根基,才有魅力,才有生命。

  繁荣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传统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书法创新,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创新是最好的发展。保护和发展,传承与创新是矛盾的两个面,二者相互依附而存在、相互矛盾而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就失去了继承的意义。

  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与成熟、艺术风格的延续与变异,与社会群体价值观念,审美时尚密切相关,把握时代脉搏,创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是书法艺术创新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传统汉隶发展为例,隶书的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所取代,受众范围逐渐缩小、太多人认同、或者太多人都在学习的风格,一律被视为“俗书”。如何去“俗”?邓怀宁认为:要多读多看,细心推敲,领会其神韵,革去自己的俗笔,方可走上雅途。仅仅只是对某一汉碑某一书家进行深入的理解、挖掘或表现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与创新,充其量只是古人古碑古风的复制和再现。我们已很难在单纯的汉隶上有新的突破,这就不得不促使习隶者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深入。伊秉绶把隶书的结体中就掺入了宋板书的方整和横细竖粗,而赵之谦则在隶书与魏碑融合及侧锋用笔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邓石如隶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为前人所束缚,正象他所刻的印语“用我法”,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其书风与前人相较确实充满新意,创作出了符合于时代审美情趣的艺术风韵。更有高人将隶书用篆书的笔法去做,因为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过来的,“血缘”近亲,故艺术信息十分古雅。亦有书家将行书与隶书接木成另外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称为“草隶”。更有贤士将汉碑与汉简融合,突出用笔的舒张和纵势的变化。

  在章法上打破了棋局布算与等匀均分的单一形式,大胆采用活泼多样不受束缚的纵有行、横有列,纵有列、横无行,还有的纵横随性,无刻意安排,有字间距很大而行间距紧凑,也有行间距极小而字间距十分松散,采用大小错落、上下错落,极大地丰富了整体表现形式。无论用何种形式,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以求得书写性、观赏性、艺术性高度完美统一,对观赏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另外,书法和文化精神紧密相依、互为深浅。具有文化上的深度才有可能理解和创作出具有深度的书法,因此书法自其诞生之日起,不仅和文化紧紧相连,也是在文化不断走向深度的推动下得到发展和深化。

  笔墨当随时代,翰墨寄托豪情。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开阔视野,守正出新,让创新书法艺术不只有形态美、质地美、韵律美,更要有碑帖之法、二王之妙、晋唐之风、金石之道,为中国书法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美术报 时评 00005 书法也要彰显时代求创新 2022-08-13 24645689 2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