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论说

不可重构的美术史

——读臧杰著《青岛美术寻踪》

  近年来,臧杰陆续出版关于青岛的文学史和美术史书籍,我想这跟他从事文学、艺术史学工作的地域青岛是分不开的。他的著述主要围绕文化批评与研究、近代美术史料研究文学轶事等。著有《民国美术先锋》《民国影坛的激进阵营》《天下良友》《艺术功课》《大师的背影》等,主编有《良友》《闲话》《闲话文库》《大家文库》……

  今年三月臧杰的新作——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青岛美术寻踪》,涵括了《中国水彩先驱徐詠青》《油彩青岛》《青岛美术史稿》三卷。著作中可以看到国画、油画、水彩、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在青岛的一个在地性发展脉络。长期以来,自己作为一名文艺史学追随者,总是碎片化地读着部分艺术史学,而臧杰的这三本著作是青岛近现代美术史首次系统书写的书籍,依托策展实践、文献收藏和口述历史采集,通过查寻勾稽、调查采访,历时十年积累。是拥有扎实的史料搜集梳理的基础上由臧杰对本土艺术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著述完成。书中史料、图像、轶事梳理出的个性独具的艺术人物形象,对各种流派画作画风及技巧形式也有独到的挖掘与深入的理解梳理,对于个人治史者而言绝非易事。这需要清醒的艺术史观的认知。

  其中,《中国水彩先驱徐詠青》以徐詠青先生晚年寓居青岛的7年为突破口,全面理清了“中国水彩第一人”徐詠青一生的脉络,这对于一位在美术史上“作品缺失”的画家而言,这些作品的呈现尤为不易,涵括水彩、月份牌画、素描、速写、漫画等,这些作品让享誉于画坛的水彩画大师徐詠青带着诸多绘画作品鲜活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作为寻找“复活”的重要文化记忆,该著述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和水彩画史的研究空白,对青岛水彩的追本溯源、明确宗师与艺术传承的谱系、融汇互证青岛水彩史和中国水彩史的关系,丰富了整个美术史。不但阐释清了徐詠青是中国水彩画的先驱,同时又暗含着他为发展中国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人类精神的创造物不仅有审美视觉性,也有文化或政治的视觉性,以及其他视觉性。这就由阅读者本身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包括认知决定了读者能从书中挖掘到自己需要的点。在徐詠青从水彩画领域淡出,逐渐被定格为一名月份牌画家后,其后续地位、声名的沉降是难以抑制的。如同书中由之回看包豪斯运动在西方艺术现场的革命性意义以及中国工艺美术的学院化致力历程,会引发另外一个向度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化对罗杰·弗莱所示结论的体悟。而从这样一个维度上去重新审视与认知对徐詠青的生命和艺术历程的追寻,也许会升华出超越艺术个案研究的意义,使之拓展成一个更辽远、更可深查细究的学术课题。

  《油彩青岛》全面梳理了包括徐詠青、王济远、刘海粟始,延及李剑晨、倪贻德、庞薰琹、吕斯百、张充仁、吴冠中等40位中国现代美术家在青岛写生创作的状况,以百余幅经典油画和水彩写生的搜集,以破译青岛写生的机缘和际遇为着手点,对来青岛写生的画家的个案研究,从图像的视角观照青岛美术史,又对油彩图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和对绘画的风格研究,由此带出了他对青岛油彩图像史的总体思考,其中家国与时代对艺术本身的影响对艺术创作和风格、题材和技术的影响也是阅读本书带来的思考。

  纵观《青岛美术寻踪》以创作种类、地域和艺术家三个维度切入,强调线性发展过程中的网状结构,既包括体制的结构,也包括人事的结构,还包括美术创作与“生产”的结构,以期发现美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结合文献用娴熟的专业技巧为我们揭开一些蒙尘已久的神秘画家的面纱,理清了许多历来困扰大家的问题,诸如画家生卒年、生活环境、履历、交游、师承、画迹等。在青岛美术和史学中诸多画家经由了留学西洋,和从东洋学西洋的过程,随着时间和实践的历程,画家们不约而同地辨识和探索着中国油彩画中国画的道路,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历程,画家们都在用实践进行审美的表达,并以地域性呈现着近代青岛美术史里中西艺术的融合和趋同,体现出中西绘画的反抗、裂变与本土重生。从青岛美术史研究中也反映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区域美术史可能是整体美术史的主流。区域史研究不仅是对主流历史的丰富与补充,在特定的时期,可能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体现出的就不单单是局部的,更是整体的。

  美术史书的书写,尽管具有专业性、地域性,但它与社会生活史、意识形态史紧密关联,青岛美术寻踪“从反映外部世界转到表现内心世界”——在本书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呈现。按汉学家魏斐德的话说:世界史织入了地方事件,地方事件织出了世界史,而中国也改变了。换言之:中国美术史织入了地方事件,地方事件织出了中国美术史,而“重构”了中国美术史。


美术报 论说 00020 不可重构的美术史 2022-08-13 24640741 2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