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艺市的风向标
(上接第16版)
艺博会是短期内聚合画廊的一级市场展销平台,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某一区域艺术市场行情的发展状况。在对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参展画廊负责人的采访中,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比前两年市场行情要好。如国际画廊白立方的亚洲总经理WENDY XU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白立方在香港巴塞尔上的销售超过了预期,共带来了如达明·赫斯特、安东尼·葛姆雷、野口勇、刘韡、傅丹等艺术家共40余件作品,在展会现场售出70%的作品,价格从4万英镑到120万英镑不等,总销售额为200万英镑。香港本土画廊方由美术创始人梁徐锦溪介绍本届展会上画廊累积售出作品25件以上,价格区间在10-50万人民币,总销售额超过500万人民币。方由美术在此次香港巴塞尔上呈现了由黄丹、彭剑、朱里·马库拉、三宅麻衣、斯蒂芬·索普和肖旭等艺术家组成的群展,其中三宅麻衣、朱里·马库拉、黄丹的关注度较高。上海的没顶画廊带来艺术家杨深的个展,艺术家不同尺寸的作品均有销售,总销售额也达到了预期。
通过上述三家画廊的销售情况,可大致推断今年香港巴塞尔的整体市场行情较好,但其中取得更大交易数额的多为国际艺术家,根据各方媒体披露的销售战报显示,奈良美智的《Broken Heart Bench (New Castle Version)》以超过4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乔治·康多《Pink and White Profile with Green Eye》以26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则鲜少有超过100万美元售出的,如白立方画廊带来的刘韡《The East 2022 NO.1》(2022)以32万美元售出,严培明的新作《Tête deTigre II》售价为27万美元,因此在市场话语权方面,国际画廊与国际艺术家在香港巴塞尔展会上更占优势。
近三年的疫情在影响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规模与市场行情的同时,也促动香港巴塞尔在疫情下艺博会营销模式的新探索。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香港巴塞尔原有的展览计划,迫不得已香港巴塞尔取消了线下展示,采取了线上展厅的方式呈现。到了2021年,开放线下展示的同时,因疫情等原因一些参展商无法到场,香港巴塞尔增设了卫星展位这一形式,即由主办方提供工作助理通过网络与展商交流并在现场进行销售等相关工作。因此香港巴塞尔也成为同时具备线下展位、卫星展位、线上展厅三种模式的艺博会。2022年,香港巴塞尔将这一混合模式运用得更加熟练,同时参展商也越来越适应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展会形式。据悉,今年香港巴塞尔展位上超过半数的参展画廊采取卫星展位的形式,大部分以内地、西方等受疫情限制出行不便的地区为主。卫星展位虽然无法达成画廊与藏家、观众的直接交流,但也达到了一定的展示效果,对新艺术家的推荐、新画廊的营销都有所裨益。在现场的梁徐锦溪博士认为今年卫星展厅比较成功,这与画廊的经营策略有关,大部分的画廊在卫星展位上呈现的都是比较潮流且受追捧的艺术家,因此也会获得不错的销售成绩。
与卫星展位不同,线上展厅不受场地的限制,可以让全世界的观众在线观看、购买艺术品。WENDY XU介绍白立方今年通过香港巴塞尔的线上展厅以及不同渠道的线上展览让不能来香港的观众了解画廊推出的艺术家和作品,同时线上销售的比例占到销售总额的20%以上。没顶画廊在线上展厅呈现杨深同一系列的另一批画作,在视觉效果和绘画语言上均与线下相辅相成,不少现场观众在参观展位后也会上网浏览线上展厅,在收获关注的同时也促成销售。
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也影响到收藏品味,根据多家画廊主的采访,普遍表示今年的藏家对色彩鲜艳的作品更加青睐,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出收藏群体的多元口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展会形式的影响。线上展厅以及更加紧密的网络联系使得作品更多以图像的形式被观看和传播,而图像无法承载太多的作品细节,而色彩绚烂又能在图像的传播中引人注目,因此,藏家品味多元化的背后也受展会方式的多元化的影响。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疫情下的应对举措充分显示出其拥抱互联网、努力实现艺博会智能化转向的意愿,这种“混合模式”无疑为其他艺博会在疫情期间的经营带来参考价值。
疫情前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无疑是亚洲当代艺术一级市场最重要的交易中心之一,其核心是聚焦全球顶级画廊并吸引全球范围内的藏家群体。但由于疫情的持续性影响,至2022年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趋向,根据笔者的采访,本届展会上亲临的藏家以香港本地为主,极少量海外与内地藏家,藏家群体上来看基本趋于本土化。虽然香港藏家的实力不容小觑,但从国际化向本地化的转变使得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有所削弱。
巴塞尔艺术展的发展趋向
根据巴塞尔与瑞银集团联合推出的《全球艺术市场报告2022》,在2019年时,画廊在艺博会的交易份额已经达到43%。由此可见艺博会对画廊经营的重要作用。2020年疫情来临后,艺博会的份额降至22%,同时带来的是线上交易的骤增,2021年,艺博会的份额有所增加,达到29%,本地艺博会与海外艺博会平分秋色,还有2%线上博览会份额。2022年的份额演变会如何发展还需拭目以待,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渐放缓,开放程度增加,博览会将会重新成为重要的艺术市场渠道,另一方面,线上形态的艺博会也将成为日后的重要发展趋势。
艺术品作为一种非标准化的“信息商品”,其可信度与信息来源的“信誉资本”成正比,因此如何增加艺术品的信誉资本,是每个画廊主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巴塞尔艺术展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是通向国际市场的窗口,有益于加强与世界不同地区收藏家、策展人、艺评人、媒体等艺术界成员的联结,使自家代理的艺术作品融入到国际艺术体系中。
乔治娜·亚当在《Big Bucks: The Explosion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一书中将艺术博览会归为一种被活动驱策的生活形态。由此看来,艺博会的社交属性始终不容忽视。画廊在艺博会中有三项主要的目标,其一是为代理的艺术家找到新的市场,其二是发掘更多的艺术家,其三则是与艺博会当地乃至所属文化圈的艺术界建立联系。关于寻找新的市场可以从近十余年巴塞尔艺术展在亚洲的扩张之路中一窥端倪,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到峰值,同年巴塞尔艺术展集团收购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在2013年呈现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主要目标群体是以中国为主的亚洲藏家。近年来东南亚经济崛起迅猛,催生出一批新富阶层,他们出于财富安全、传承持续等方面的考虑,成为艺术市场的新藏家,使得近几年东南亚艺术品市场逐渐活跃,东南亚一流艺术家在二级市场的拍卖纪录也水涨船高。正因如此,巴塞尔艺术展的母公司MCH集团开始深入布局东南亚市场,入股新加坡艺博会(ART SG),使其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共同成为巴塞尔艺术展集团掌握亚洲艺术市场的锚点。
通过今年香港与巴塞尔的两次展会,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画廊越来越多地将重要的艺术家与重要的作品在艺博会上销售,带来的结果是艺博会销售额所占画廊全年的销售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巴塞尔艺术展在逐渐扩张的过程中,通过品牌的虹吸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资源与资本,在创造新的需求与区域市场的同时,成为在艺术生态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