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 拓路踏歌——同志画社续写百年华章
■沈颖(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编者按:2022年11月,“东亚文化之都”潍坊将迎来“同志画社”百年庆典系列美术作品展。潍坊市博物馆、同志画社美术馆、郭味蕖美术馆、于希宁艺术馆四个展区的500余件作品和系列学术活动,将为公众带来一场区域美术的文化盛宴。届时还将出版《传承经典·百年同志画社作品集》《继往开来·同志画社社员作品集》《守正创新·同志画社研究文集》,此三本文献是对同志画社的文脉和学术发展的系统梳理,填补了山东地域美术研究的空白。“潍坊同志画社”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国家艺术之大业为宗旨,砥砺百年,同志同行,以丹青妙笔展现民族文化的百年辉煌。
美术社团在20世纪上半叶的大量涌现,以及美术家对社团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对美术社团的研究是审视近代绘画状貌及其发展趋势的一个很好的视点。同志画社的成立将相对分散的画家个体构筑起整体的艺术力量,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中,他们自觉地肩负起“美术救国”和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中融入求存保种的爱国热情。他们都具有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力,诗书画印俱全,山水人物花鸟兼擅,以受齐鲁文化的浸润而对国家、民族和时代富有强烈的责任感。
1922年由丁东斋、丁叔言、郭兰村、刘秩东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潍县同志画社,集合同道,观摩研讨,收藏雅集、公开展览,并提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优良传统,发挥各自特长,以图振兴国画艺术之大业”的社团宗旨。在西学的强势影响下,他们坚定地选择了重振国粹的艺术立场,属于中西文化思潮中的传统一派。他们虽没有对西方艺术思潮提出公然的反对和质疑,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始终坚持审慎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源于这些文化精英对于中国画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体验和对西方文化的参照式了解。
同志画社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群体曾经被概念性地理解为重复传统书画价值观的保守主义者,只擅长重复古人,画面程式化严重,反抗一切更新与改变,被误认为只守不创、摹古而不思进取,甚至被定位成“现代”的阻碍物和绊脚石。事实上,只要把丁东斋、刘秩东等这些坚持传统路线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和古人作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已经对传统文人画的主旨内涵作出了一定的探索,深深地刻有了时代的痕迹。同时,在这些传统艺术代表人物的知识构成与艺术主张中,反而能够看出他们对西学养分的主动汲取。他们这些浸润于传统中的精英们并不拒斥西学,他们对传统的坚守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后的理智且自觉的选择之上。同志画社核心人物丁东斋1933年从县立中学调教会学校——广文中学教书,他一面进行诗文书画创作,一面学习西方的铅笔素描、水彩并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艺术家对20世纪中国特定的社会矛盾、民族危机和精神文化氛围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 加以应对的‘自觉’,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分界点。我们将这种‘自觉’看成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标志。”同志画社的成立正是潍县画家们对中国画的道路问题的自觉回应。自觉意味着他们看到了20世纪初时代的巨大变革,并作出了能动性的思考,当这种思考延展至他们力所能及的文化艺术领域时,他们便开始作出选择与实践。
30年代的上海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承当着革命者的独特地位,美术界的论争其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固守与创新的碰撞与矛盾。油画、国画、版画、漫画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潮在这里交汇,共同发展。在上海求学的张眺、徐培基、郭味蕖、王乐轩、于希宁、孙德廷、陈立先、张绥之等必然会对上海的绘画新风进行学习和研究。张眺时任潍坊县立中学的美术老师,1929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油画系,后来成为“一八艺社”负责人、上海左联党团书记,深刻影响了同志画社青年学子们美术救国的思想。郭味蕖在上海求学期间主要以西画学习为主,此时的风景静物画均有中国画的诗意气息,西画的造型、色彩观念都被郭味蕖吸收、消化。他的花鸟画学习从赵之谦入手,兼学青藤白阳,此期间的作品题材新颖,大胆地采用没骨与双钩结合的方法,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层次清晰,用笔坚实,典雅大方,亦有厚重古拙之气。王乐轩在此期间主要学习海派画家任伯年,其花鸟走兽作品多取材于常见的牡丹、荷花、水仙等,尤擅画猫、雁、鸡等题材,画面多采取截景或近景的构图,通过物象间的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藏与露等对比关系突出物象主体,与任伯年鲜丽而沉稳的色彩相比,王乐轩善用淡墨,通过虚实干湿的变化使画面富有张力和节奏。于希宁在上海新华艺专求学期间得到了黄宾虹、潘天寿、汪亚尘、俞剑华、诸乐三、陆抑非、汪声远等先生的亲自教导,在他们的身边全面系统地学习山水、花鸟、走兽、书法、篆刻、诗词和绘画史论。他深刻地意识到综合修养的重要性,领悟了金石、书法、诗画相结合的内涵。黄宾虹先生赞其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作得古籀遗意矣”。于希宁在作画中着力表现神韵与气势,高古清丽、朴素大方的磅礴气象一览无余。相对上海而言,北京多传统名家,思想相对保守,画风泥古,但随着徐悲鸿、林风眠、齐白石、蒋兆和等人在北京的创作活动也为北京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陈寿荣在北京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同流派的人物画风,他遍学名家,逐渐形成了自己多元的绘画面貌。
同志画社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出现了郭味蕖和于希宁两位新时代的花鸟画家而成为中国花鸟画史上不可不书的一笔,他们不仅完成了在潍县地区自郑板桥以来的花鸟画创新之变,更解决了20世纪中国花鸟画的发展道路问题。参加同志画社也成为他们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经历,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同志画社犹如一个中转站,一方面使他们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更加深化,另一方面使他们接受了当时最为前沿、最为先进的思想文化,这无疑为画家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观20世纪中国美术史,“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以鼎足之势发展,但仅关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美术社团显然不能完整地呈现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全貌,同志画社正是时代和地域美术发展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个案,是对山东美术史研究的补充和丰富。作为选择以坚持和发展传统艺术审美品格为生存策略的艺术家群体,参与到近现代美术发展中,同志画社面对时代巨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对中国绘画道路的变革和地域美术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13年7月同志画社复社,一个“复”字,被赋予了一种文化和艺术复兴的期许,爆发的能量一部分由民间的意愿汇聚而成,另一部分则来自政府对社会的文化建设。以社长时振华为代表的当代潍坊画家群体守正出新,不断拓展传统绘画的当代表达与审美视域。同志画社经过100年的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生生之力被激活,艺术理想、时代风貌与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将重新糅合,拓路踏歌,表现出强韧的延绵力与拓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