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手艺人的多重身份
对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春妹
■本报见习记者 施涵予
日前,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出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始于1979年,每5年举行一次评选,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浙江省“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名家培育)项目(以下简称名家培育项目)民间工艺类团队有4位名家培育对象获得荣誉,收获喜人的成绩。
华美大气的牡丹与凤凰,清丽古朴的隐居山水,多彩灵动的彩墨人物……这些都是台州刺绣工艺大师廖春妹的作品。她既是艺术家,也是创业人,还是收藏家、研究者,而这一切工作,核心目的都是台州刺绣的传承保护与宣传推广。
台州刺绣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北宋年间,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又在光绪年间吸收融合了西方工艺,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在台州,从女子的衣裙,到家家户户的枕袋、床围、帐拦,都少不了绣花的装点。从民国时期开始,台绣逐渐成为了台州当地最重要的轻工业之一,销往全国乃至世界。
妙手绣出花团锦簇
台州刺绣最大的特点是针法繁多,既有传统的平针、掺针,又有将西方工艺本土化了的抽、拉、雕等。在创作时,就需要绣工灵活运用各种针法,呈现出最佳的图案效果。
廖春妹对每种针法熟练于心,常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组合。《人间烟火》系列中,她以随性生动的造型描绘出人物生活场景,用散点加层的铺色手法,表现出流动的彩墨绘画效果。《隐居山水图》灵感来源于中国水墨画,一针针绣出归隐山林的理想意境。她还发掘许多不常用的古老针法,绣制出古朴素雅的《蝉意图》。
在诸多题材中,她最擅长还是花卉,尤其偏爱牡丹,有30多幅作品以牡丹为主要元素。中国文化中有借图寓意的传统,“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廖春妹广泛研究花卉纹样,从众多作品收藏中汲取灵感,融会贯通,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材料设计出缤纷的花朵。即便同为牡丹,也各有千秋。
《和谐中国》以天圆地方的概念构图,56朵牡丹象征56个民族,黑底红花,蝴蝶飞舞,飘带翩翩。不同于传统渐变的配色法,她创新性地运用分块配色法,产生多角度的光影艺术效果,显得明艳华贵。
《四海求凰》的牡丹则在雍容中体现出蓝白青花的明净典雅之美。牡丹、凤凰、蝴蝶与青花,寄托了祥瑞吉庆、和美良缘的期望。廖春妹运用掺针、平针、三别针、盖针等针法,使得图案玲珑剔透,还有柔美细腻的光影效果;特制的改良线丝理清晰,且不易起毛,兼顾了艺术性和实用性。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赠送给各国首脑夫人的国礼“国色天香真丝手包”,也出自廖春妹之手。经过数十次调整,她创新性地用雕、扣、平等针法缝制出了立体效果的牡丹花,镶嵌皓石和玛瑙,缎面、牛皮、刺绣三者完美结合。而首届上海进博会的国礼包“金玉锦绣”,选择上海的市花玉兰花作为主角,将喷绘与刺绣融合,庄重大气,精工细作。国礼包彰显大国风范,体现了当代刺绣的创意制作水平,让台州刺绣走进了世界的视野。
产业带动手艺传承
在“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的环境中长大,廖春妹与刺绣结缘,就如她所说是“自然而然、命中注定”的事。她从小便跟着母亲与外婆学习刺绣,也成长为出色的绣娘。
16岁时,主动从台州跑到上海,寻求厂商承包绣花订单,带动周围的绣娘一起干;23岁时,创办了台州绣都服饰有限公司,开拓服装、工艺品等产品,走“台州刺绣”产业化之路,从代加工到自主设计生产,逐渐发展成为业内知名企业,产品遍及国内各大机场免税店及高档商场,廖春妹的身上有着敢想敢拼的能量,也让她不止于绣娘的身份。
从小见识家中的长辈、姐妹以刺绣手艺养活家人的廖春妹体会到,产业化对于绣娘,对于台州刺绣的发展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手工艺传承不能仅仅靠情怀,只有壮大产业,让绣娘们有工作、有收益,才能有更多好作品面世,从而吸引更多人助力传承。”
产业化不意味着抛弃手工,相反,廖春妹认为手工刺绣是无可替代的。几十年与刺绣相伴,她对刺绣有着非凡的情感,对它的理解也日益深化。“刺绣既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手工是有思想的,一边绣一边融入自己的想法,想着怎样让它更好看,更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和审美取向。机器生产虽然能降低成本,但程序做出来的东西一模一样,没法取代手工。实际上手工和机器不一定非得是竞争关系,这是两条不同的路径。”
绣娘是公司生产的关键,廖春妹的公司有固定合作的绣娘群体,所有产品的绣花都由她们手工完成。身为手工艺人,廖春妹深知保障绣娘工作收入的重要性。因此她尽量提高她们的薪酬待遇,即便没有订单,也会请她们绣制产品,哪怕是作为库存也保证她们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将刺绣坚持下去。
在带徒时,她也最看重学徒的“内心”——对刺绣的热爱之心,研习的专心与耐心,坚守技艺的恒心。她也是凭着这样的一颗心,在传承刺绣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
从个人收藏到博物馆
1986年,廖春妹偶然在集市购得一件清代的刺绣。从此,她开始收藏和研究各式刺绣物件。她遍访各地,探寻杂货集市和民间刺绣艺人,也会打听当地有收藏绣品的人家,特意上门收购。如今,她的藏品已经超过一万件,涉及全国不同时期、地区、民族的绣种,涵盖皇家贵族的珍藏和平民百姓的用品。其中最多的是明清时期的民间日用品,衣饰、荷包、云肩、肚兜、枕头、屏风等,她都如数家珍。
这些收藏也成为她开展刺绣研究的灵感和例证,她撰写发表了《民间刺绣的现代发展思考》、《浅议“闺房绣楼”的艺术内涵》等多篇论文;还将所藏绣品整理分类,编写出版《中国民间刺绣肚兜篇》、《中国民间刺绣荷包篇》等书籍。
如果能让更多人亲眼见到这些美丽的绣品就好了——廖春妹希望可以向公众展示她的各类精品收藏,也为爱好者提供一个体验、交流、研究与创作的平台。台州刺绣博物馆和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应运而生。两家博物馆藏品丰富全面、品质精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学术价值。
除了展览,博物馆还会不定期举办公共活动,由专业的刺绣艺人带大家认识学习台州刺绣;也与中小学、旅行社、博物馆平台合作,让刺绣走进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或是成为别出心裁的团建项目,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弘扬台州刺绣工艺和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民间手工艺的魅力。
非遗传承人、公司总经理、博物馆馆长……无论身份如何变换,廖春妹最重视的还是手工艺人的身份,接下来也仍然将重心放在艺术创作上,在刺绣的领域不断寻求突破。目前,她正在创作一幅作品——《喜见花开》,在最喜爱的花卉题材上又做出创新,组合花中套花、套草虫、嵌字等形式,创新性地将两大技法“彩平绣”与“挑花”结合,整体富有生机,别有生趣。
抬头见喜、花开富贵,这也是她对刺绣工艺传承发展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