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份美术报与一位八旬老人的岁月故事
热心读者朱维桢向桐庐富春高中捐赠自己珍藏的美术报
■本报见习记者 施涵予
一份报纸,传递了老前辈对年轻人的期许,联结起老读者与报社的真心。
10月21日,浙江省桐庐富春高级中学举行了“丹青吐彩 翰墨传薪”校友朱维桢藏报捐赠仪式暨国画班开班仪式。国家级非遗项目(桐庐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市美协会员,桐庐县民协、美协顾问,独山书画院院长,曾任桐庐县剪纸协会会长的朱维桢老先生,将他个人珍藏的从美术报创刊以来1993年至2022年共计1505期所有报纸,无偿赠予富春高中。
校长何保刚代表学校接受了这份珍贵的礼物,他希望同学们能用好这份意义非凡的资料,在艺术学习的道路上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桐庐县教育局和多所中学的领导、富春高中的校领导以及部分师生代表在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个传承的时刻。
桐庐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志强认为,一份份珍贵的报纸,不仅是对富春高中的支持,更是一种宝贵的、对桐庐美好教育的支持。
对美术报情有独钟
这1505份美术报为何保存得如此完整齐全?10月25日,在富春高中的校园,我们见到了朱维桢老先生。今年82岁的他精神矍铄,健谈而风趣,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他是一位民间剪纸艺术家,资深的美术教育者,也是一位报刊杂志爱好者,是陪伴美术报近30年的忠实读者。他用一个词语形容对美术报的感情:情有独钟。
“今天是创刊日,对不对?”刚一见面,朱维桢就说。他将美术报在1993年7月22日出版第一期试刊、10月25日正式创刊的历史一一细数,都记得清楚无误。
这位老读者与美术报的缘分从第一期就开始结下。当年他在邮政广告上看到了美术报创刊的信息,出于对美术的兴趣,他当即订阅了这份报纸,不曾想这一订就是近30年,从未间断。
朱维桢从年轻时就喜欢读书看报,每年都要订阅各类报刊杂志。到了年底,他就要决定一年要订阅的刊物,有些还要续订,有些也会淘汰掉。收到美术报后,他发现这正是一份他喜欢和需要的报纸,因此一直保留在每年的订阅清单上。
美术报每周六出版,朱维桢总在周末怀着期待,仿佛等候一位定期上门拜访的老朋友。每周的读报时间都很愉快,看看最近美术界有什么新闻,有哪些展览,也能欣赏作品,了解更多有关创作的故事,以及紧跟时事的艺术评论。翻阅时,他总是细心地不把纸页弄脏弄皱;有时下雨天送来的报纸被打湿了,他就一张张摊平晾晒。
早些年,偶尔邮局没把报纸送到,他就想办法补齐这一期。桐庐县城的报刊亭里没有售卖美术报,他托女儿女婿去杭州帮他买份新的;又觉得这样太麻烦孩子,就联系当地邮局,请他们帮忙解决;有时候,他也会直接打电话到美术报的发行部,说明情况,“他们都非常客气,很快就给我寄来了。”他回忆道。
就这样,朱维桢积累起每年每期的报纸,全都悉心整理保存。家里成堆成堆地放满了他收藏的报刊。“一开始会按年份把它们装订起来,到后来版面变多了,最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一百版,订不上,所以就原样放着。”报纸存放在方便取阅的位置。他有重温报纸的习惯,有时突然想起某篇内容,也要翻找出来看看。
薪火传承的育人理想
捐赠报纸的想法已经酝酿了好几年。随着年纪渐长,朱维桢开始考虑众多藏报以后的去处。只放在自己家里,似乎有点可惜,长年教书育人的朱维桢就想到了把藏报捐给学校,让报纸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和家人们商量了这件事,大家都很赞成。他决定把收藏了将近三十年的美术报,赠予家乡的、最好是重视美术的中学,浙江省桐庐富春高级中学就成了首选。
富春高中是一所以艺术教育见长的学校,在2006年由原桐庐第三高级中学(窄溪中学)和桐庐第四高级中学(横村中学)合并而成,近年在美术特色教育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朱维桢在其前身横村中学任教多年,合并后留在了横村中学的初中部。期间他也曾在富春高中任职过一段时间,学校专用信笺上的校名、校门口大石头上刻的校园文化主题“青春”二字,都出自朱维桢之手。他对这所学校充满了感情。
与富春高中说明意愿后,校方感到非常惊喜与感谢,立即开始筹备受赠事宜,并且希望能为此举办一个捐赠仪式,还邀请朱维桢在校内开设国画班。由于疫情等各种原因,仪式时间不得不几度推迟,方案也经过多次修改,但学校尽力不让这次难得的捐赠留下遗憾。
朱维桢真诚地说,这次捐赠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还是很多人共同促成的好事。家人支持,富春高中重视,许多他以前的学生也来帮忙。整理、清点、打包、搬运,积攒近30年的报刊,如同艺术和教育的薪火传承到年轻学子手中。
如今,这些报刊完好地保存在富春高中。考虑到过多翻阅容易损伤陈年的纸页,报纸没有开架借阅。校领导和教师挑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版面,将其复印,张贴在教学楼的告示栏和走廊过道上,并且定期更换,供师生阅读。学校也正在探索如何更好运用这批报纸的方法。
朱维桢是一位热忱的美术教育者。从1987年起,他在橫村中学开设桐庐剪纸课程,创建了县内首个剪纸示范基地,带孩子们了解剪纸艺术,发扬传承非遗文化。退休返聘后,也一直致力于教学,不仅教育学生,而且指导老师,在中学开展更好的美术教育。
美术报也带给他很多教学的灵感,读到喜爱的文章和作品,他会向学生们介绍。比如油画《开国大典》,既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艺,其创作过程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化。他告诉学生,画家在颜料中掺上锯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强了地毯的质感,这让学生们觉得美术很有意思。
他希望这些报纸继续发挥其价值,为同学们丰富美术知识、增长美术素养提供载体,也能增添学校的艺术氛围,为学生和老师带来更多启发,将热爱艺术的精神传递下去。
开心老头的生活必需品
“何校长,我跟你坦白一件事情。”朱维桢突然表现出严肃的模样,把一旁的何保刚校长吓了一跳,他随即又呵呵笑了起来,原来是这次捐赠中,他还没把2021年以后的美术报送到学校,暂时留在自己家里,因为他想留着多看几次。“有几张我还真有点舍不得,有的时候就产生了‘邪念’:我把这一期抽出来给自己,别人也没办法,是不是?”他幽默地说,然后又向校长保证,以后肯定继续送给学校,至少攒齐三十周年。
对于喜欢的报纸,朱维桢常常反复翻阅。有时还要把感兴趣的版面复印下来,单独保存。有了智能手机之后,他还会拍下照片,留下纪念。尽管知道网上可以阅读电子版报纸,他还是觉得纸质报纸最好,翻看和保存的感觉都是独一份。
陪伴美术报近三十年,见证了美术报从创刊到蓬勃发展的历程,朱维桢始终保持着纯粹的热爱,以读者身份支持报纸,不曾索取过什么。这次捐赠,他也没有张扬,还是学校联系到美术报,才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位诚挚的老读者。
朱维桢的名字曾有一次出现在美术报上。2005年,他应邀为浙江大学精心制作了一套《浙大印象》剪纸作品,用含蓄优美的线条,生动呈现了浙大各个校区的风景与建筑。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潘云鹤先生将这套剪纸制成台历,作为外交礼品赠予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校。
朱维桢的学生替他向美术报投稿,于是这套作品刊登见报。他很高兴,一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受到了肯定,二是感动于学生的用心。“当老师真好。只要你对学生好,学生也会记得你,对你好。”他感慨道。
岁月悠悠,初心不改,如今,朱维桢的剪纸和教育工作仍在继续,最近还为杭州亚运会设计了长幅剪纸图稿;他对报刊杂志、对美术报的喜爱也一如既往。每年花费四千多元订阅十几份刊物,这是他最大的一笔生活开支。他戏称,订阅喜欢的报刊时,自己就是有钱人。
上了年纪,视力不如从前,他依然会带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每天花一个多小时来耐心读报。有时候读完记不住,他便再读。他说:“这是开心老头的生活内容之一,不可缺的内容之一。”
(照片由浙江省桐庐富春高级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