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专版

左手熔铜 右手水墨 古稀有八 革新不息

朱炳仁与他的“云水墨”

■本报记者 朱杨健

  是缘,亦是“源”

  作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朱炳仁一直遵循着“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家训,他曾多次讲过:“父亲是我从事艺术的启蒙老师,是我的艺术之‘源’。”

  朱炳仁父亲朱德源是杭州的书画家,细心的人总能在各地发现朱德源书写的牌匾,如灵隐寺、九芝斋、奎元馆、普陀山等,据说当时杭州近乎半壁的牌匾出自其手,其笔墨气象恢弘,得颜柳真谛。在无铜可做的年代,父子便泼墨作书。故而,朱炳仁对此念念不忘。

  中国传统水墨画,道法自然,酣畅淋漓,在朱炳仁铜艺作品里,处处都能找到“水墨”的痕迹,如浮云一般,就像他说的,“很多人不知道,我是先有‘云墨’,后有‘熔铜’,两者实为同源。”

  朱炳仁的水墨缘,亦是水墨“源”,是他根植于内的,对父亲教诲的怀念,对水墨画的执着之心。

  是熔,亦是“融”

  2006年,常州天宁宝塔意外发生了一场大火,朱炳仁取回两包熔铜结晶体进行研究,从此熔铜艺术便诞生了。

  从铜雕范模中挣脱而出的他,不经意间跨入了铜的大写意之中,像水墨画一样来做熔铜山水的表意手法,他以铜为墨,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熔铜”技艺。

  同时,朱炳仁的水墨画也开始跳脱出传统形态的枷锁,构建起了一种新的水墨语言,刚性的铜和柔性的墨,刚柔并济。他那独特的创作技法,抽象不失传统,如宇宙星空、包罗万象。

  这种全新的水墨语言,融合了熔铜艺术的精华,体现出了海纳百川的博大气势。“熔铜艺术”的诞生,让朱炳仁的作品之间相互融会贯通,就像云一样,不拘一格、变幻无形。

  只是,这时候的“云水墨”更多的是一种技艺,是一种风格,“云”字依然停留在字面意思之上,也更多的呈现在熔铜作品之中。

  尽管如此,左手熔铜,右手水墨,从传统水墨形态蜕变而成的“云意水墨画”,足以表现出他胸中的饱满激情、混沌意象,用“云”,融合他的梦笔生花、艺术人生。

  是画,亦是“化”

  三年前,朱炳仁又开始重新诠释自己的“云水墨”,此时,“云”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大多数的非遗匠人之中,朱炳仁是极其独特的,他是最早接触电脑的那批人之一,在电脑还是“286”的年代,朱炳仁已经开始使用它来创作。

  骨子里便喜欢新事物的他,紧跟科技的发展,每一步都没有畏难而退。如今,年近八旬的朱炳仁,像年轻人一样,喜欢用平板绘图。

  骨子里便喜欢思考的他,擅于创新,一如既往。他认为“云”应该是数字的云,科技的云。传统水墨画加数字技术,这才是“云水墨”应该有的形态,是当代语言在传统艺术上应该学会的表达方式。

  “先画好水墨画,再在上面进行数字化创作。”在报废了几百张水墨画后,朱炳仁逐渐找到了两者最佳的结合方式。和早期作品相比,现在的“云水墨”作品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更加细腻的语言表达。

  许多见过朱炳仁的“云水墨”作品的人,都会被其所感染,西方超现代主义和传统水墨的有机结合,黑白与彩色的激情碰撞,不同材质的融汇叠加,竟如此富有冲击力。

  “云水墨”是画,更是“化”——是变化、也是进化,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代结合,如何用当代的语言去表达,如何走出国门、拥抱世界,“云水墨”值得去关注,值得去思考和研讨。


美术报 专版 00018 朱炳仁与他的“云水墨” 2022-11-26 美术报2022-11-2600008 2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