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聚焦

汽车设计人的培养
需与时俱进

  近年,在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我国汽车的自主品牌设计发展备受国外关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设计的“正向开发”已经获得显著成效。就汽车的“颜值”和“体验”等角度来看,中国汽车设计已经完成了从“设计模仿”到“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引领创新”的发展路径。

  这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美术类院校,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综合类院校的汽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落地密切相关,这些高校数十年来培养了大批汽车设计人才,活跃在汽车设计产业和汽车设计教育第一线,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智能出行设计教研中心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的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2019年更名为智能出行设计教研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交通工具设计教学的院校之一。自中心成立以来,与广汽、本田、丰田等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积极开展“课程合作”“项目合作”“毕业设计合作”等多元化的、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汽车设计专业人才。

  广美智能出行设计教研中心秉承广美优良传统,经过近15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艺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交通工具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肯定和认可。新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用户创造新的出行体验和价值,是智能出行设计教研中心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核心内容。

  中心下设三个研究方向:交通工具造型设计、智能汽车交互与体验设计、出行方式创新研究,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造型审美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设计学、工程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为理念,以设计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制教学为载体,重点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出行创新设计的实践型人才。

  交通工具造型设计、智能汽车交互

  与体验设计、出行方式创新研究

  造型设计是交通工具设计中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汽车造型设计被公认为是建立汽车品牌视觉识别度以及产品差异化最直观的方式和推动汽车消费最有效的手段而被企业高度重视。广美是国内最早开展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化教学的院校之一,在造型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一直保持着显著优势和传统特色。一方面,中心与国内外汽车企业开展专业课程、设计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对人才培养的关键推动。另一方面,积极响应汽车产业分工细分的发展趋势,从外饰设计、内饰设计、色彩材质设计、油泥模型制作和数字模型制作等多个造型设计细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构建丰富多元的汽车造型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智能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汽车人机交互和体验设计已成为智能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随着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普及,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至关重要。该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因条件、用户的需求、偏好、能力以及局限性,通过交互设计的方法为用户构建全新的出行体验。同时在智能汽车座舱的多模态交互、AR和VR等交互技术应用,车内空间多样化布局、软硬件交互和驾乘体验关系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以提升智能汽车的差异化用户体验。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出行方式的创新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共融共生和协同发展,未来的出行方式将是集用户体验、增值服务、基础设施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并向海陆空多维度发展的智能出行生态系统。该方向是在移动出行场景和出行方式属性迭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从系统设计的角度重点研究用户的出行场景、出行方式和出行领域等环节,为未来用户的智能出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优的体验感。

  “产业链+人才链”人才培养模式

  及三点教学科研活动中的经验

  广美智能出行设计教研中心在汽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借助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与汽车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活动中积累了以下三点经验,对中国汽车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1、以学科深度交叉为培养路径。交通工具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因此,要求学生既要有艺术的感性思维也要有科学技术的理性思维。对汽车造型的设计与审美是艺术的创作与鉴别,对于汽车工业、用户需求、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解则要求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因此,不论是师资队伍、生源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构建都需要兼顾交叉学科的特点和属性,在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对学生艺科融合的综合能力的培育。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以产业高度融合为培养思路。在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型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从汽车设计的行业分工出发,除了重点培养外饰设计、内饰设计、CMF设计等造型类相关的人才以外,为适应智能汽车发展的需求,智能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细分方向的人才也是未来重点的人才培养方向。借助与汽车产业的深入融合,密切关注产业的发展趋势,在确保人才培养体系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贯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动态调整的空间,使汽车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真实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3、以产学研实践为培养支撑。交通工具设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产业深度融合是世界各国交通工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共通点。广东省是我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制造基地,这为广美交通工具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独天得厚的土壤与优势。中心通过聘请汽车设计行业的资深专家为校外导师,不仅丰富了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还通过产学研合作将产业界的师资、技术、资讯等引入实际教学环节中,以实现“专业学习到专业实践”再到“企业实习到企业就业”的闭环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创新型实践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大,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让汽车设计人才的培养植根产业,打造和探索与产业深度融合、互利共生的“产业链+人才链”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美术报 聚焦 00007 汽车设计人的培养
需与时俱进
2022-12-31 25209326 2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