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t0004版:聚焦

文章导航

让“星星”在指尖闪耀

  第一次见到小月儿,是在“爱尚陶”工作室的一次“节气公益陶”活动现场。当时活动主办方联络人领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来和我打招呼。这个小姑娘就是小月儿,她看到我,低着头,目光落在我的脚背上,很紧张地说了一声“朱老师好”。我回应“你好”,想牵她的手坐下,她缩了缩身子,躲开了。当其他的小朋友都坐下来,跟我一起“下下雨、揉揉泥”,玩起桌上提前准备好的泥时,小月儿却没有动,只是看着其他小朋友。我注意到她的“与众不同”,没有马上过去,而是拿了块和好水的泥,边揉边说:“搓汤圆,搓汤圆,我的汤圆还要一分钟。叮——”叮一下,“汤圆”搓好了。小月儿慢慢靠了过来。我轻轻地拉她的手,放到泥上,她没有拒绝。揉了一会儿,我揪了一块泥开始“搓汤圆”,她模仿起我的动作。我边揉边加上了儿歌,她开始模仿我的句子。后来,小月儿在一旁自己埋头做汤圆,完成了七八个“汤圆”,每次她都把“叮”说得很响亮,配合着“叮”一声亮出手心里圆圆的“汤圆”。这时,我会迎着她的目光,给她一个大大的笑容肯定,而她的目光也随之变得更期盼、更明亮,好像我们之间的一个仪式。

  小月儿是典型的“星星的孩子”。然而,这一次,她主动靠近我了,主动投入到了陶艺活动中,还主动地“大声”地说话了。我想,也许儿童对泥和水的天然的兴趣,能让陶艺成为自闭症儿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法。

  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指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陶艺活动让儿童沉浸于一种好玩的游戏状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等操作体验,运用视觉、触觉加深对身边的事物的感知,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其创造美、表达美的欲望。正因为陶艺活动具有以上特点,才能更好地引起自闭症儿童的兴趣点,干预、引导其学习行为。

  首先,陶艺活动能为自闭症儿童营造一个安全、有趣的学习环境。星星的孩子情绪不太稳定,对环境极其敏感。陶艺的主要原料是来自大自然的泥土和水,是儿童所熟悉的,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即使是第一次接触,也不会因为材料的陌生而让人感到不安。陶艺创作的过程,是一次无拘无束的“玩泥巴”的游戏:整个教室都是可以活动的,孩子们的身体是自由的,不怕弄脏衣物,也不必端正地坐着,孩子们可以敲打、揉搓、拉团泥巴,让情绪从指间流淌出来,也让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表达出来。陶艺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疗愈。

  其次,陶艺活动能助力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星星的孩子大多数是少言的,或者小声、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词语,他们更愿意用“做动作”来代替“说”。在儿童的陶艺活动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些具有反复性、节奏性和韵律感的儿歌,来帮助儿童掌握操作步骤。而这种边做边说的过程,很容易让“星星的孩子”产生模仿的意愿,甚至在身体的动作带动下自然而然地“说”了出来。

  第三,陶艺活动还能发展自闭症儿童的交往能力。正常的交往,对于星星的孩子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工作室开展的“公益陶”活动,往往是多名儿童共同参与的,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行动、语言等多种方式,引导星星的孩子观察生活,模仿他人,学会交往。案例中的小月儿,从一开始说话时的目光躲避,到最后能看着教师,与教师目光交流,就是其走出人际交流困境的第一步。

  从发现自闭症到现在不过百年,人类在认识这种疾病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几乎用尽了洪荒之力。目前,人类尚不明确自闭症的成因,也没能找到一种完全治愈自闭症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但从儿童的变化中,我们或许能看到希望,陶艺作为一种艺术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极具研究价值。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愿每一颗“星星”都能在指尖上闪耀。

  (作者系杭州市紫阳幼儿园副园长)


美术报 聚焦 t0004 让“星星”在指尖闪耀 2023-04-01 美术报2023-04-0100009 2 2023年04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