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版画、书籍关于“阅读的艺术”
■曹娅妮 谭坦
在时代的发展下,漫画、插画、绘本等更加吸引人的创作形式得到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生发自文本,依托于载体的可阅读图像插图的身份与定位在应用层面被逐渐模糊。首先,插图是不能独立于文本和载体的一种创作形式,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的角度,都与独立的绘画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区分。因此,插图并不能作为一张独立绘画被欣赏,也不能单单作为个人观念与审美的表达被创作出来。它是图像信息,是转化文字的视觉表现。其次,插图作为用于体现文本信息的图像,它的传播与流通和其艺术魅力的释放,都发生于出版领域,而非艺术市场。它的价值体现于读者的指尖,而非画廊的展墙上。
而插图除去传达信息与视觉化表现文本的功能外,还肩负着润物细无声的美育使命。当读者在小说中、在百科读物中、在报刊上甚至是教材中看到插图时,不仅仅是读到画面中的内容,也会被其画面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身审美水平。它面向的并非只是对艺术感兴趣的小部分观众,而是更广泛的大众。正因如此,插图便应该达到更高的标准,而插图的基础教学也变得十分重要。
插图的基础能力需要包括哪些,在高荣生先生所著《插图全程教学》中已经有充分的讲解与分析。由于插图有别于其他绘画形式所需的载体,这些基础能力包括最适用于载体复制,且能与文字结合在页面中产生美感的黑白造型能力;还有既能表现丰富的画面层次,又无需像水墨、油画等需要极细腻的印刷技术的组线造型能力;以及印后损失度小、美学价值较高的提炼性色彩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人物形象塑造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而当以这些方法创作插图时,由于其种种限制,必须避免繁琐、暧昧的层次和细节,便很容易将创作者的造型能力和构图能力等基础能力的不足暴露出来。所以在插图基础教学中,往往要花费时间去解决前期基础课程中看似解决实则未解决的绘画基本规律问题。
但是,在视觉艺术领域,任何学科的基础教学都不应该回避技术训练。这里的技术并不仅指手工制作的技术,还包括简练、到位地表现形体;准确、有效地组织画面;恰当、高级地运用颜色等视觉处理技术。或许随着想法和观念频频雷同相撞的现象的出现,谈“技术”色变的时代终于要过去。
插图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核心课题是明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与环节应该固守传统、一成不变。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从1980年成立开始,在伍必端、孙滋溪先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插图教学方法,到了高荣生先生时期,工作室确立了系统性的教学目标及方法,完善了从课程设置到教学逻辑等一系列问题。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工作室在完成基础训练的前提下,将呈现方式“版画与承载媒介”书籍纳入到教学的探索环节中。这一改变不仅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养分,同时也反过来促使插图艺术的基本概念得以进一步明确,形成了全新的插图、版画、书籍三位一体的关于“阅读的艺术”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与人的交流,更准确地说,是与未来世界的主人的交流,所以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理应是动态的,是有进步的。在确定专业基础的方向后,在认清教学使命与目标的前提下,依据文化的发展推动专业学科建设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