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聚焦

人工智能时代,
艺术人文教育怎么做

  3月18日至19日,首届“艺术人文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召开。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美育研究院承办。

  本论坛召集了来自全国的长江学者、高校领导及一线教师等,分为主旨演讲和青年论坛两个模块,共同围绕“艺术人文教育在当前面临的问题、理念与实践”和“艺术人文教育与新文科建设”两大议题展开研讨。

  ChatGPT也在论坛中屡屡被提及,本期我们整理了几则相关的主旨演讲,分享与会学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艺术人文教育的看法与建议。

  金一斌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以艺术促进社会的变革和美好》

  艺术人文教育需要思考四点问题:

  一是当前艺术人文教育存在的功利化导向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忽视艺术创作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内涵,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导向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人文属性,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二是艺术人文教育要回归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艺术人文教育更强调艺术能力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使其具有将艺术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于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应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三是艺术人文教育要积极应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从哲学、伦理等角度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人类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手的劳作与实践的体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艺术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四是艺术人文教育要提升“艺术介入社会”的行动力,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将所学的艺术技能和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以艺术促进社会的变革和美好。艺术人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更要让学生成长为社会责任感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公民。

  周宪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美育学科的想象力》

  在美育推进过程中,最大问题是道和技。普通高校美育以道为先,而艺术院校以技为先,这出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美育则位于两者中间,使之达到平衡。技是一种编码,道是一种解码、一种良好的判断力,美育是“艺术技能+人文教育”的基本建构。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需要有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

  在美育工程中,有两种技与道融合的路径:一是外嵌型,要从综合性大学做美育,培养学生的习惯,提升课程设置,推出艺术哲学类课程、讲座,分享综合性大学人文资源;二是内生型,要将人文的东西融入到技能中,技与道相融合,史论教师跟技能教师联袂。

  ChatGPT对于人文的定义是:人文是使我们成为人的特质或属性,包含了指引我们走向同情、良善、共情和理解的价值观和原则,还包括通过语言、艺术和文化独特的思考,通过艺术来独特思考、推理、创造和表现我们自己的能力。我认为这个解释非常好。人文就是要培养胸襟广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人格健全,有智慧和原创性的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学科共同构成了人文的含义。

  “我们千万不要把科学和人文对立起来,像ChatGPT,我们应该去了解它,应该跟着它一起成长,这样我们的人文才有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是回到过去。”

  杨燕迪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

  《新时代音乐与艺术教育:当下议题与前景展望》

  音乐教育过于注重“技”而轻视人文性的“道”,其解决方法有:

  第一,艺术人文教育需从瞄准经典作品出发,深入而不宽泛,贯穿作品本身,凝练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并思考如何把道和技贯穿于重大意义作品的教育中,而不要仅仅从一些概念、概论、泛论谈论艺术。

  第二,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贴合学科目录调整内容,在尊重本身学科格局的基础上重视理论学科,把关好艺术实践类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第三,艺术和人文教育如何面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这是我们必须要严肃思考的。创作和研究领域,马上会面临挑战,我从音乐角度预测,在创作实用音乐、商业音乐、电影音乐等等,它可以很快达到中上水平,挑战人类;但音乐实体表演这件事目前不会被替代。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最不能替代的是个人性——个人的感悟直觉、心灵是艺术的根本。因此,如何孕育、如何培养、如何发展我们的个人性,这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人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杨扬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人文教育与当代戏剧艺术》

  专业艺术教育院校较于普通艺术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端艺术人才培养,即艺术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和艺术理念的普及推广有关系,更在于是否培养出具有标志性人才。实现这样的一种艺术教育目标需从教育手段、方式考虑。上海戏剧学院创立初衷缘起人文,艺术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实践和艺术经验的积累,也要发展软性的人文力量,注重观念的力量,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迎接机器的挑战。当下艺术院校的通识课教学,要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书,共同进入人文领域。

  “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人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尽管这是软性的,但这个软有时候比硬并不见得价值是低廉的,这个我要跟ChatGPT较量一下。”

  彭锋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

  《文科危机背景下艺术何为》

  人文学科的危机由来已久,这给艺术学科敲响警钟,而跨学科研究可为艺术学科注入活力,助其摆脱危机。北京大学近年来积极自救文科艺术工作,探索文理交叉学科。例如建立本科元培学院,智能人文与社会研究所等这样的交叉研究院,以及设立新的跨学科专业“艺术史论(计算艺术与设计方向)”等,尝试通过跨学科合作摆脱面临的危机。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让人作为人活着,需要用艺术来保持我们作为人活下去的一些特质,艺术肩负让人成为人的重任。以作曲为例,我们人类作曲时,我有我的感情,我有我的体会,我有我的心理经验,这都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所以我觉得今后在所有的领域,如果要作为人活着,艺术是不能取代的。”

  (以上内容为本报见习记者施涵予根据现场录音整理,部分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未经本人审阅)


美术报 聚焦 00003 人工智能时代,
艺术人文教育怎么做
2023-04-01 美术报2023-04-0100011 2 2023年04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