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育

美从何处寻

——大美育实践探索

  美从何处寻

  ——大美育实践探索

  ■邵富萍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云岚重叠,林木秀密,茅屋隐约,扁舟可见。若一直在美的空间浸润,心灵自然会随其美起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效颦虽然有些离谱,但是她懂得认识美、发现美,还不具备创造美的能力,盲目模仿,美育还没到位,引来千古笑谈而已。

  美学和美育是两个不同概念,美学是对美的研究,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美育”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大师席勒提出的,但美育一直存在,从原始劳动到文字的形成,至西周礼乐体制完善,再到提倡六艺,其中孔子大力提倡美育,特别是道德人伦的人格之美。近现代,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到中国,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美育的最早倡导者。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中,美育开始与德、智、体并列出现,一直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格局。

  美育从狭义走向广义,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为有所区别以上对美育的理解,故提出大美育,不局限于学校美育,而是面向全体,处处可见,时时都有,走向社会,回归生活,贯穿一生,以引导和渗透为主,强化人文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在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美的意境。

  大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以美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她的意义就是在生活的空间里,从出生开始,直至终老,向美而行,感受生活的乐趣,从美的启蒙,到审美判断,以及美的境界不断升华,都能在审美的经验中不断化解各种焦虑烦恼,实现生命的价值。

  大美育实施依据美学原则,以引导、渗透为主,激发兴趣,享受创造美的喜悦,以中和之美为核心,思想性和审美性和谐统一,全社会创设为美丽空间,面向全体,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让生活中到处可以感受到美。

  大美育与一般美育最大不同就是打破学校美育的单一实施途径,以自然、社会、家庭、学校相互整合,实施立体、全方位的美育环境。大自然永远是美育最好的天堂,自然是和谐之美,无言之美,她时刻沐浴万物灵动成长,人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就是对自然美的发现、爱好,如带孩子去大自然走走,感受万物生长的美丽过程;社会美育很广阔,社会即是生活,也可谓生活美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社会美育作为生活世界的美育,不同于学校以艺术课程为主的美育;家庭是美育的摇篮,是每一个人最稳定,最依赖的生活环境,是每一个人所处的第一居所,一个人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格之美,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学校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集体环境,从幼儿到小学、中学、大学,是学会适应社会环境最好的教育场所,很多需要集体环境熏陶培养的审美能力,通过学校来实施是最合适的,也是全员美育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时常让我觉得,每一个学科都离不开对孩子们人格美的塑造,美育处处可以渗透,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外之意,别有美境。

  俗话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更可怕。”我们要倡导美育,坚持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如何建立“大美育”构建全方位贯穿终身的理论体系?首先需要社会全方位推动,统筹构建“大美育”格局,建立并完善理论体系,推动社会、家庭、学校等领域共同以美育人。

  自然环境不断美化,美育功能越来越强,社会美育的硬件完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欲望也越来越大,在大力打造美育环境的同时,美育的有效实施,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越来越迫切。这时候除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之外,更需要系统规划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互相联动的一体化。

  相关部门统筹建设环境,提供美育资源为主,满足人们需求,潜意识以美育人。学校是集体实施美育的最重要途径,如何强化人文艺术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创设校园的美育环境,注重美育实施的有效性,依然有待进一步摸索。

  新时代的美育是对全民进行美的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拓展学校美育,整合社会媒体和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实施是重点,人才是关键。

  (作者供职于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美术报 美育 00017 美从何处寻 2023-04-29 美术报2023-04-2900008;美术报2023-04-2900009 2 2023年04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