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详入印来
“温故知新 孙慰祖篆刻《论语》选句”展斯文亮相
本报讯 蔡树农 中国印章艺术的风格谱系其实很宽,你可以从中找一个类型加以重塑,形成自己的风格。 ——孙慰祖
最新一期《书法》杂志封底刊晚清朴学大师俞樾书联:“风卷竹声来午枕;雨蒸花气入丁簾。”我觉得移评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美院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慰祖篆刻的味道竟然相当妥帖。承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盛意邀请,4月21日,“温故知新——孙慰祖篆刻《论语》选句”展斯文亮相,嘉兴市政协副主席盛付祥以及来自江浙沪地区的部分西泠印社理事与社员等出席。
篆刻方寸之地、雕虫小技,可琢磨的形意空间却很大。在一般篆刻界同仁眼里,孙慰祖的印学家形象盖过他篆刻家身份,这个当然没错,而他的篆刻艺术不仅仅是他近60年东寻西找的最爱,更多的是已经融入他生命状态的情怀,古稀来临,这种感觉越发强烈。造室孤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印学家的眼光出手篆刻艺术,自有寻常蹊径之外的本领,他的腾挪秦汉、借镜唐宋、出入明清的篆刻既具古典法则,又饶海派气象,浑朴、遒劲、圆润、有趣,文心匠心合一,神采为上。明王野:“然泥法则无生气,离法则失规矱,以有意则不神,无意则又不能研精,惟不即不离、有意无意之间,而能事毕矣。”篆刻是苦旅,也是快事,其“阴阳不测之谓神”,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始终清醒地与潮流保持着一定距离,孙慰祖篆刻的神来之笔能够驾驶多种风格且烙印自己“有意无意”的语言,有点像精致的杭帮菜,清淡而不寡淡,味在味中,“辄假寸铁驱蛟龙”,风神高迈。
《论语》精详入印来。孔子《论语》的人文精典性在儒家文化占主导的中国长期至高无上,警句俯拾皆是,乃篆刻家反复开采的原矿。“温故知新——孙慰祖篆刻《论语》选句”展,用一个有思想的篆刻家的一杆刻刀纵横挥洒,“大珠小珠落玉盘”,抽象加意象,寻常与异常,充分展现了篆刻“他性”的古穆、蕴藉、神验。部分原石公开陈列,由独乐而为众乐,其情可嘉。
不能不提孙慰祖在印学理论、以印考古方面的诸多贡献。说到海昏侯这个名字,估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这是我国目前发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也是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级别古墓,当初可谓轰动了海内外。海昏侯墓考古有两方印是关键:“刘贺”与“大刘记印”,权威考证者即孙慰祖:“大刘记印中的‘记’字是小篆文字,印风是标准的西汉晚期风格,印钮也是典型的西汉晚期风格。”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曾这样评价孙慰祖:“近年,慰祖兄推出了几本厚厚的印学专著,这是他半生的心血所聚,尤其是研究中的一些原创性的重大突破,如对马王堆汉墓残缺封泥‘利豨’和三号墓主身份的破译,对《淳化阁帖》收藏印的断代结论,对古代封泥的系统研究以及对汉晋官印分期、唐宋元官私印的鉴定整理等成果,都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