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论说

《记得先生》自觉传承

——读朱颖人新书有得

  朱颖人老师新书《记得先生——中国画的笔墨传习》,是文旅部推荐之同名优秀展览硕果,亦是一本难得的传道授业好书。

  “记得先生”,出自一位94岁高龄的老教授之口,向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已故先师交作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真诚恳切,把昔日秘而不宣之经验心得和盘托出,一出版便遭中国画学界哄抢,早在意料之中。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做了一件好事,感谢出版社和责编郭哲渊的辛勤付出。

  “记得先生”好就好在给中国画创作、教学有个定位,即在传承中创新,传承必须牢记,这是老先生一再交代的;好就好在作者又通过自身亲历授人以渔,方向明确路子雅正,深入浅出极易吸取。

  先学做人再学艺,“接受书画训练,目的不是要成为一个画匠,而是要先成为一个优秀的文人。”潘天寿“率真处世”,其学派也将学养、人品、格调、境界放居首位。在《记得先生》书里,譬如回忆潘师说过:“因为一个画家的成就高下,全在于其有无独创风格,在其所创风格中透视出作者的修养、品德、功力以及整个美学思想。假如我们在研究笔墨的问题上离开了出发点和归宿处,那就失其所在了。”其中出发点和归宿处为潘老自己的名言“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作了很好的注解。

  关于“笔墨传承”如果仅仅看题目容易产生误解,有人反问中国画难道除了笔墨就没有其他要传承的了吗?书中解析非常明确:“讲究笔墨并非光指手头功夫,诸凡个人品性、学养、才情均能在笔墨上透露消息,其所包含真可谓既深且广。老先生们对中国绘画中笔墨一道的珍视,根源于中国绘画笔墨中寓有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笔墨情趣饱含了笔墨之外的诸多内容,正如古人云写诗,功夫在诗外一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并不意味诗以外别无他物。同样体现中国画本质的笔墨也已经成为了中国画的代名词,是中国画的特色。

  本书经典教诲俯拾皆是:诸如当年老先生们坦诚的学术争论实录;学吴昌硕对不同用笔用墨奥妙的解析,诸乐三力求稳重得其厚实,吴茀之力求多变而得其灵动,潘天寿力求刚健而得其风骨,各有所长,若过之,三者或趋于呆木,或徒生花哨,或让人生厌。

  潘天寿学八大笔法变圆折笔法为方折笔法,但磊落不群之趣则相同。陆维钊说潘天寿笔线不是侧锋扁笔,而是“方笔”,方笔是有厚度的。潘天寿谈用色须干净,如何画使其有清朗滴翠之感。

  又如,吴茀之学画的三步骤;吴茀之谈笔力要“脱出来”和“透进去”等等。老先生们谈作画如筑基,先要选择其朝向(房屋);谈“造险破险”,造险并非故作诡谲,意在甩掉陈规老套,走人所不敢走的地方,如奇兵突入禁区而毕收全功。

  老先生谈下笔画画如何有骨气;布局如何避散;如何发挥向心力和主体的统帅作用;作品如何画得“松”;如何求“灵而厚”,文静幽雅;画桃柳又如何避俗。

  传承中国画,朱颖人总结老先生们的教诲,从学习笔墨着手,把中国画的方方面面贯穿在一起,临摹、写生、创作,以及教学。具体形象,把扑朔迷离的美的传承,变成了可学可用可展示的经验,开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特别是书籍后半部对先生及自己作品的逐幅分析最为精彩。

  关于创新,笔者曾用 “固本博取、纯情至美、妙悟独造”概括周昌谷的成功。固中国画之本,广博吸取古今中外艺术之长,赋之以纯情表达真善美,妙悟万物之精微,独创个人风格,从而增加百花园灿烂的春色。朱颖人与周昌谷一代前辈为当今莘莘学子树立了榜样,他们有各自优秀的创新作品,又念念不忘先师的教导,让人十分敬佩!

  在朱颖人以后,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系列展览已成品牌,又有童中焘、张立辰、姜宝林等继之,老师们的展览成功举办,已把接力棒传到下一代的手里,相信先师的初衷一定会在当今实现。我为展览和书籍点赞叫好!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美术报 论说 00012 《记得先生》自觉传承 2023-05-20 25741185 2 2023年05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