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书法

南京路上

刘云泉、刘一闻、鲍贤伦书法三人行

  6月12日上午10点,就在南京路上的上海朵云轩,曾任中国书协第二、三届理事的刘云泉,西泠印社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刘一闻,浙江书协名誉主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兼职教授鲍贤伦三人并肩举办意与古会、胆敢独造的书法作品展览,并进行适吾所适、海阔天空的三人书法创作漫谈。

  首先感觉刘云泉、刘一闻、鲍贤伦三人的名字通俗而典雅:云泉栖隐、一闻千悟、任贤绝伦,取名在古代极其讲究,属于向雅向美向善向上的占卜;其次,他们三人的书风各异,但格调相同,都呈现清逸孤放的浪漫;第三,他们是比较典型的唯心主义实践者,相信自己的眼力、智慧与耕耘,不轻言放弃、不心猿意马;第四,“二刘”书源自古法,却不留痕迹,本领高强,“一鲍”把碑学、人文性的元素纳入到简帛书也是好手段;最后,他们三人虽性格经历不一,而虔诚艺术、交游上下,洁身自好的大方向一致。是以,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序言中写到:“刘云泉、刘一闻、鲍贤伦三位书家在朵云轩联合举办书作展,是沪上书法展览的一大盛事。这不仅是一个书法作品的展览,同时也是关于书法审美和理念的展览。从艺术角度讲,我们更崇尚‘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观念,当然,无论是个性也好,风格也好,其根本就在于审美。审美是无形的,却通过作品风格而外显。同时,审美也就是一个人的品味,我们中国人讲究‘品’,穿衣有衣品,做人有人品,艺术也好‘品’,书法更有尚‘品’之说。凡‘上品·之作,皆因审美格调高而超凡脱俗;反之,审美格调低则容易落入俗套。因此,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很容易被人们触及,却又很难在艺术深度上有所作为,皆因大众审美的标准中很难以格调高者为主流,于是乎,绝大多数书家不得不服从大众认定的尺度而缺乏审美理念和艺术情性的思考。”

  维度不同,见到的事物便不同。刘云泉的书法瘦硬如骨,参考绘画布局演绎书法意趣,童稚未泯,是“一种装置、一种调子、一种思维、一种格局”,谅非书法批评家朱以撒所批评的像一堆柴梗,需近睹原作才能发现其中方正折拗用笔的妙处。他喜欢自言自语:“啥子谓笔实墨沉又活脱?一生难得。”消解“二爨”的他的书法处于玩的旅行状态,如沙漠胡杨的自敛蓬勃,宜月下雪停欣赏。刘云泉细劲书法存在的意义在于书法的探索上不封顶,但看效果。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刘一闻今年为他青年时期的篆刻恩师苏白先生出版了一本书信集并撰写怀念文章:“我当然承认,在跟随老师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印章具体创作形态上,我并未作模式传承,但是,在完整审美理念和由此生发的系统认识上,恩师就是一座永放光辉的灯塔,永远照亮我不断地匍匐向前。老师生前曽刻过一方‘一尘不染’的印章,让人们记忆犹新。此刻我想,这难道不正是他的心灵写照么。”一尘不染难道又不是刘一闻自己书法篆刻的精准写照!

  长期浸淫简帛,功不唐捐的鲍贤伦感叹:“上海朵云轩在我书法实践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经常跑那里,因为朵云轩不仅是高档的文化店铺,还是一个小型的美术馆,几乎是爱好艺术的年轻人的精神般堂。1975年我在那里第一次买宣纸(第一次5张,第二次3张),好不容易写成一幅4尺整张的鲁迅七律诗送展,侥幸入选了‘上海青年书法展’。在上海青年宫的展厅里,看到拙作挂在张森先生大作旁边,既兴奋又惭愧不已……往事已近半个世纪了,仍真切如昨。”他的“鲍隶”开始通达自由王国。

  风云上海滩,翰墨灿琼瑶。南京路上刘云泉、刘一闻、鲍贤伦书法三人行,行必有师。


美术报 书法 00009 南京路上 2023-06-17 美术报2023-06-1700009 2 2023年06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