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t0014版:艺游学

文章导航

天顶上的万花筒

——敦煌藻井

  敦煌石窟,除了墙面上绘以五彩缤纷的壁画以外,天顶也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精美动人,既像穹然高起的华盖和花伞,又像千变万化、绚烂多彩的万花筒。在中国古代建筑里,这种天顶叫“藻井”——这个特别的名字里蕴含着它的功能和特点。

  “藻”是水藻,指水中生长的植物,比如荷、莲、忍冬。古人为什么要画这些植物呢?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用木头建造的,防火就非常重要。一旦着火,伤亡损失巨大。古人把水中之物画在天顶上,有防火消灾的寓意。“藻”字本身也有华美、装饰的意思。藻,就是用藻类植物装饰天顶。

  “井”是形容天顶的结构层层递进、向上延伸,仿佛是嵌在天顶上的一口井,方形的构架也形如“井”字。“井”有井水之意,同样寄托了人们预防火灾、祈求平安的愿望。可见,藻井图案算是古人的“消防”标志了!

  藻井这种建筑形式不是敦煌洞窟所独有,更不是敦煌的原创,但它跟敦煌石窟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吸收、融合了多民族、多文化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敦煌藻井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图案的框架是由多个方形套叠而成,这最初源于模仿古代砖石或木头建筑中的叠涩结构。

  所谓叠涩,是指通过砖块或木头块的层层堆叠,让建筑结构逐渐向外伸展或向内收起。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东伊朗建筑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这种建构方式。叠涩经常用于地中海沿岸的石头建筑穹窿,起到支撑屋顶的承重作用。砖块排的层次越多,承重力越大、向上延伸的室内空间也越大。随着欧亚文化的交流,叠涩逐渐传入中亚、印度等地,后到达中国。中国现存最早的叠涩藻井现身于东汉沂南石墓的天顶。

  早期的敦煌石窟,在西域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类似的叠涩顶。但敦煌洞窟是在石头山上挖凿出来的,并不是由石块或木块在平地搭建起来的,所以,叠涩顶的承重功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装饰性和象征性了。叠涩结构给人带来坚固、尊贵的心理感受,敦煌石窟用彩绘的方式延续、转换了这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简化、加工和再创造,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藻井图案。


美术报 艺游学 t0014 天顶上的万花筒 2023-07-01 美术报2023-07-0100007;25886032;美术报2023-07-0100008 2 2023年07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