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满满的亚运会
视觉形象从何而来
东方美学、历史遗产、江南人文、数字智能
■本报记者 厉亦平 施涵予
关注亚运赛事的观众,最近的视野里应该总有一排象征钱江潮涌的水意线条,一抹欢聚活力的渐变“虹韵紫”,或一系列生动勾勒的运动瞬间……这些和谐又各有特点的元素,都是杭州亚运会视觉形象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会徽、口号、火炬、奖牌、吉祥物、体育图标、核心图形、色彩系统、引导标识、二级标志以及拓展设计等。它们体现在赛场内外的每一处细节中。
这些颜值与功能齐飞的设计,出自各领域的设计大咖。他们将杭州的历史性、人文性、生态性、智能性等特点精心设计呈现,共同塑造了亚运会的整体氛围和美学基调。同时以视觉化演绎的方式将东方美学、历史遗产、江南人文、数字智能这四个维度的抽象内容进行设计,经由亚运会向全亚洲传递和表达有品质、有文化的中国艺术设计。
会徽:“潮涌”携手共同向前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潮涌”的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下方是主办城市名称与举办年份的印鉴,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杭州亚运会会徽。
扇面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蕴,赛道代表体育竞技,互联网符号契合杭州城市特色,太阳图形是亚奥理事会的象征符号。钱塘江和钱江潮头是会徽的形象核心,绿水青山展示了浙江杭州山水城市的自然特质,江潮奔涌表达了浙江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整个会徽形象象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也象征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团结携手,紧密相拥,永远向前。会徽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袁由敏领衔设计。
除了会徽等一级形象标志,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还有七种二级标志,包括可持续标志、公众参与标志、测试赛标志、智能标志、火炬传递标志、文化活动标志、志愿者标志,以各具特色的图形特征诠释着不同亚运活动主题。二级标志的项目设计工作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担任艺术指导,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王弋领衔并带领团队共同创作完成。
在统一的视觉结构关系和色彩体系下,各个标志形成相互关联、有机和谐的整体。如文化活动标志提炼了良渚玉璜中的传统纹样赋予图形中,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古今传承;志愿者标志以外部众多心形构成的正形和两个人共同托起一颗爱心的负形,完美诠释亚运之爱的汇集与凝聚。
体育图标:动静相宜的运动韵律
体育图标是运动会重要的视觉形象元素,广泛应用于场馆内外的标识和装饰、道路指示系统、运动员参赛和观众观赛指南等各个方面。为顺应新媒体传播趋势,彰显“智能亚运”亮点,杭州亚组委不仅发布了静态体育图标,而且推出了亚运会历史上首套动态体育图标。后者由袁由敏、宣学君、陈申领衔共同完成。
体育图标包括40个大项、61个分项,用极简的元素,做出了充分的表达。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使用了中国传统国画里双勾线的画法;同时双勾线与潮头线条相似,与亚运会会徽形成呼应。在串联所有图标时,使用了东晋时期“曲水流觞”的历史元素,以弯曲的线条勾勒溪水的模样,让每一个图标个体都活灵活现,也传达出欢聚的亚运理念。设计团队反复研究各个项目的动作,确保图标动作的规范准确,并且测试了每个图标在不同颜色、材质的载体上呈现出来的效果。
动态体育图标系统视频动画,动作精准到位,节奏清晰明快,效果一目了然,背景音乐以江南丝竹为主,融入鼓乐。干净利落的动画效果,清晰明快的节奏律动,将江南诗意的韵味与竞技体育的力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色彩系统:“淡妆浓抹”的城市特质
杭州亚运会色彩系统主题为“淡妆浓抹”,灵感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通过对中国色彩文化和杭州城市特质的提炼与浓缩,设计出以“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的色彩系统,挥洒出既有葱郁湖山自然生态,又富创新活力运动激情的新时代杭城华彩画卷。
“虹韵紫”源自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的主色,既是欢聚和交融之色,也是活力与创新之色,象征“日月交辉、时代风采”,传递幸福吉祥、昂扬奋发的美好寓意,是塑造杭州亚运会独特视觉形象的重要基础。作为辅助色,“映日红”取霞光、气韵之色、“水墨白”取淡墨、包容之色、“月桂黄”取桂花、芬芳之色、“水光蓝”取晴空、水波之色,“湖山绿”取青山、生态之色。不同色系之间通过形的组构与叠会方式形成组合应用,与“虹韵紫”交相辉映。
较以往亚运会色彩系统不同的是,这次“淡妆浓抹”中发布的颜色,都是渐变色。色彩系统设计者,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执行所长,设计艺术学院综合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郭锦涌表示,色彩是相对的,同样的色彩在不同光照下,表现出来的效果其实是不一样的。比起单一的颜色,渐变色拥有更多的灵活度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