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心境:青岛画院山水画创作 回顾展研讨会纪要
时间:2023年6月15日 14:30-18:20
地点:青岛画院美术馆 二楼会议室
会议主持:宋文京
◎陈池瑜(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山水画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审美价值观、审美理想的画科,所以如何在当代把山水画进一步往前推进,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第一,时代性。如何带有新的时代特征,无论是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还是笔墨语言,怎么有时代特征?第二,地域性。山水画有南派、北派,我们应立足山东齐鲁文化,青岛滨海文化。吴冠中先生多次到崂山创作,青岛画家杜大恺老师,他把设计的元素和山水结合起来。地域的风景、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都可以画出新的东西出来,使我们的作品有地域特点。各个省市、地区作品都有风格才能百花齐放,才有新的流派出来,所以我们要打造具有青岛美术特点的青岛画派。第三,创新性。今天如何创新?把山水画向前推进,我们新时代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如何与新的科技手段结合。在形式方面、材料方面、观念方面、题材方面如何创新,这也是我们的课题。
◎马新林(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原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近现当代艺术类评级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青岛画院五个年代的画展,年龄层次递进也是画院建院的学术承续传承和坚持办院的方针和方向,就是要使青岛画院几代青岛画人在新时代有新面貌。对一个画院来说学术为本,最终就是出人才、出作品。
我们一生传承着对老一代的尊重,从青岛画院也看出了这种尊重,看出了时代的追求。我们也想给年轻画家传承这种孜孜以求、甘于本分的学术精神。当代山水画的时代问卷、时代回答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怎么样把中国山水画创作赋予其时代的精神,能够在山水画发展上有我们个人点滴的贡献。我想,山水画其实不单指山水画,一个山水画家,学养是第一的,这个学养也是综合素养,综合素养高的时候会很有信心。
怎样保持中国画精神文脉的纯正?当然不是狭隘的,而是兼容并蓄的。青岛画院40年也是我们改革开放的40年,可以以时代精神来思考青岛画院今后的建设和发展。
◎邱振亮(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青岛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通过梳理青岛画院40年来在山水画创作比较有成就的几位画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发展基础非常好。对他们个案的梳理实际上就是对青岛百年美术史的梳理。如1939年的吴纯强老师,他毕业于山东艺专,后来在青岛市北少年宫工作,山水、人物、花鸟都画,最后转到山水选择了重彩,他的重彩在结构上做了一些变化,包括用颜色的方式和传统山水画反差较大,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突破也非常难,经过了几次的变化最终找一条路子。他从部队上回来以后一直进行创作,是他这个年代出名最早的画家。后来他在山水画上做了非常多的探索,是中国第一个到南极的画家,而且是第一个在南极办了展览的画家,他对大海的探索,对水墨的探索,以及后来结构性的探索,这也是一个优秀的传统画家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画院的发展经历了老一辈进入画院以后对整个画院的前期发展做的贡献,他们这种艺术精神非常值得画院的我们不断进行发扬。
◎刘罡(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原院长): 这一次跨越半个世纪,老中青三代人的展览,它本身就是一种聚集力量前行的表达方式,温故而知新。从青岛山水画家的作品能反映出青岛画院建院40年来,和国家改革开放40年是相通的,能感觉到青岛艺术的潮流、探索始终是在改革和变化的前面。首先最值得欣慰也值得尊敬的就是老先生的作品,今天感觉到还非常新,年轻画家的作品还非常有传统,这点就是一个时空交汇,也说明改革开放的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还有对新的山水画境界的探索。比如张风塘院长,他表现的都是青岛人文、名胜、城市建设,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代表了这个时代,代表了青岛城市建设发展和人文思想的一种记录。我今天看旁边的湛山寺,笔墨很传统,但是结构空间很现代,又是一种以大观小的表现方法。所以说一个山水画家能随心所欲,带着使命,对青岛这一方水土一方爱来表现这个城市,是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从青岛画院的画家作品里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山水画的一个侧面,也能代表山东目前山水画的一个层面。
◎马明宸(北京画院研究员,河北美院特聘教授):这次展览我发现青岛画院的几个主题方向也是全国画家都在走的方向。像曾先国跟张风塘他们在传统技术上继续推进,不断突出层次与风格。张风塘院长把传统的山水的笔墨语言转向海景山水和渔猎文化,因为海景山水是传统山水里面一个特别大的空白,如何画、如何转化笔墨关系这些问题一直存在,我觉得这是张院长非常大的贡献。画家们画海景山水多数是偶尔为之,通过船、渔民表现海景山水。张风塘把方向主要转向了海景山水,包括李延智画的雪景,主题特别明确。于晓君、谢添两位在题材选取上用了很多心思,也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青岛画院的雄厚创作底蕴。青岛画院的创作阵容与基本定位带给我很多深刻的认知,让我收获颇丰。体制内画院要完成国家布置的主题性创作,地方画院的任务就是画本土文化、风光。青岛是旅游、文化大市,用美术挖掘青岛的文化大有可为。
◎曹建华(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
“海岱心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山水画也是一个充满意象的艺术形式。“海岱心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中国山水画中所传达的意象。
我以“海岱心境”为背景去观赏这些作品,感受到了画家们对大海的广阔、遥远、壮丽以及山岳的险峻和崇高情感的出色表现。老一辈画家的技巧非常扎实,作品具有深远的意境。我仔细阅读了张风塘老师的简介,发现他的综合修养非常全面,而且他的书法功底也很好。此外,他的作品包括《郭沫若的书房》、《青岛揽胜》、《太清宫》、《青岛港》等,他巧妙地将“海岱心境”融入其中,表现出了海洋与山岳之间的心境、情感和状态。
◎赵建军(国家博物馆书画院研究员、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2019年我曾受张院长之邀来此采风写生,当时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认为无论是从绘画体系还是理论的角度来看,山水画目前都是所有画种中最完整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如何发展、如何创新以及展现时代性,将会成为一个问题。最近一年针对黄宾虹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也是对传承意义的一种体现。在85新潮之后,受到西方绘画影响后,我们追求形式与个性的张扬,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被过分吸收,变成了形式主义。因此,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才是有意义而且能够持久发展的方向。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老中青三代的传承,老一辈的画家,依然追求着带有古意的东西,从他们的图式语言中可以看出对个性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回归的一种形式。
◎潘欣信(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副主任、研究生导师):“写生”一直是中国画的重要命题,自古有“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艺术主张。但是写生在20世纪的贡献尤其突出,已不仅仅是方法论的问题,而是关乎新的功能拓展和生存空间。这是因为,山水画在19世纪有一段衰落期,扬州画派和海派都是以花鸟为主体的,山水画一度处于危机之中。即所谓的“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山水画在20世纪的振兴,主要得益于旅行写生。
青岛画院四十年的山水画创作成果既有山水画古典传统的优秀因子继承,更有现代意义上的新拓展,如山水的“江山”意象、“家国”情怀,在融合传统与当代语言等问题上,画院画家们进行了有效的开拓。这次展览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时代主题:“细把江山图画”,这一主题基于青岛画院山水画的核心成就:“溪山行旅写生创作”活动的品牌效应,及其深入现实“写生”理念引导下形成的海岱画风地域特色。
这两种写生方式反映在青岛画院的创作中,前后两任院长曾先国、张风塘正好代表了这两个趋向。曾院长以及汪稼华、于晓君、李延智等更看重笔墨发挥,张院长以及刘文泉、戴淑娟、谢添等更注重从现实中来。但就画院整体特色来讲,走进生活的现实主义写生更加鲜明、突出。
◎杨惠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在绘画上,岭南画派对广州的影响非常深刻,而上海则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对广州美术,江浙文化和传统文化对海派的影响都很突出。而青岛则受到了齐鲁文化的深刻浸润,始终与传统密切相关。
在形式上,青岛的画面看起来可能更加远离传统,但实际上在这种外表之下,传统的深刻浸润和黄宾虹的深刻影响仍然可以发现。我认为这种绘画形式是基于齐鲁文化之上产生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今天的展览上,基于传统开放性在作品表现上十分突出,比如吴先生,80多岁的老画家,他的画作非常纯净,画面构成鲜明,可以看到黄宾虹的影响。戴老师的画作非常扎实,但色彩运用让人耳目一新,展示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会对画家的思维方式、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仍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青岛是一座山城,山的存在赋予整个地域文化一种吞吐大荒的气质,在青岛的地域美术形象中也得到明显展示。近几年,我一直关注年轻画家的作品,比如延智、晓君。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我们从小学习的是西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当我们面对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时可能会感到尴尬、困惑,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对于写生的不同理解和选择给了我很多启发。
◎左剑虹(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院左剑虹工作室导师):南方的山水与北方差异甚大,特别是在桂林,青岛画院的很多画家都去过桂林阳朔写生,与北方的大山大水相比如同盆景。有一句话叫做“画像了不好,画好了又不像”,这里面蕴含了人格的表达、胸怀的表达,所以南北交流里面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我来崂山写生已有两三次,这里并不陌生,“海岱心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山东文化的底蕴的深厚,每个地域是有性格的,这个性格不止体现在地域地貌,更重要的还有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神。
我们在这里传承,齐鲁文化能够呈现出来的一种非常从容的态度,在青岛画院的展览中,无论是老画家还是年轻画家,他们充满探索精神和深厚的文化传承,这令人欣喜。 青岛画院的画家们展现了广阔的格局。
在传承和创新中,从容对待很重要。青岛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特点。岭南画派在革命时期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然而,他们的代表仍传承着这种精神。因此,我们无需刻意追求创新,只需以从容的态度与时代同行。强大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整个文明的重要支柱。
◎方勇(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副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地域性是中国山水画的特色之一。观看这次展览,艺术家们对本地文化的思考让人印象深刻。青岛独特的气象、广阔的海天、苍茫的天空、海洋与山脉之间的关系,刺激艺术家们的创作。艺术家们立足于本地表达真实情感,使作品充满当地人的生存意象。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在本地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探索,从本土到笔墨绘画再到学理研究,有趣且有价值,值得年轻一代继续传承和学习。
这些作品都是在本地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探索,从本土到笔墨绘画再到学理研究,非常有趣且有价值。我建议青岛画院在学理性的基础上设立课题,探讨传统笔墨语言与地理人文的关系,这非常有意义。同时,崂山拥有丰富的宗教和历史背景,持续挖掘可能激发更多人文方面对绘画的影响。除了研究山川本身,也应重点挖掘山川背后的历史人文,特别是宗教人文方面的再挖掘,带来新的传统延展。
◎方辉(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美术学博士):我们思考山水画需要首先思考语境问题,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更注重精神性。过去的文人化叙述体系在现代改革中被解构,大众文化开始流行,并影响了中国绘画。青岛画院通过结合西方对景写生方法和中国古代观察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写生方式。进入新时代后,青岛画院在现代艺术的参照下开始了自由的创新,产生了一批语言符号具有强烈探索意义的老画家。他们创新地结合了画面的平面性、视觉语言和大海的特有视觉印象,取得了丰厚成果。在这个时代,全国中国画家的革新推动了形式语言和民族性表达的结合。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绘画面临全球化和当代艺术的语境。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中国绘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并与现代艺术进行区分。
青岛作为海滨城市,应该从人类生命和自然的关系出发,寻找自然的探索和中国文化的精神。青岛在近现代的探索中发现了自己在画派上的独特优势。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探讨也是中国绘画当下的重点之一。黄宾虹先生曾在青岛寻求精神性的观察和思维方法,这对于在现代艺术塞尚之后中国画家和西方绘画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青岛画院的积累和历史传统为当代山水画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我们期待着更大的成果。
◎贾荣志(山东画院山水画创作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绘画是一门简单而自由的事业,不必太过于复杂。青岛画院的其他老师也都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写生。我觉得近十年来,国内的画家都处于一个相对冷静的时期。这十年来,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家都在追求写生的道路上。虽然我在中国画方面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基础,但写生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最终将写生体验转化为创作,观众才能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生活气息。青岛作为改革的前沿城市,既承载着山海文化,又具备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面朝大海,大海则是通往世界的通道。山东济南、中国青岛、世界淄博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风塘院长,还有年轻画家,他们的作品曾在全国获奖、参展,今天也在回顾展中再次带给大家艺场盛宴。
◎孟宪平(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这次山水画展是对创作成果的整体展示,旨在梳理、发现问题,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这次展览可以用“文脉清晰,风格纯正,紧跟时代,探索创新”来概括。这次展览展示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不同时代创作的作品,传承有序且相互联系。
青岛画院的文脉不同于传统的血缘、家族和师承,而是基于艺术家的信念和使命。这种现代性文脉的形成是成功的经验,也对中国山水画当代发展问题有重要的启发。 其次是风格纯正,每位艺术家都有明确的风格选择和识别度。艺术家通过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艺术发展趋势,形成了个性化风格图式。青岛画院的画家们创作的山水画体现了时代特征,描绘了时代景象。他们表达了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这是创作的主线索和基本原则。青岛画院的画家们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群体性的创新意识对中国山水画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品质。在山水画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有更加当代的视野和审美。
山水画观念性思考也非常重要。山水画的关键变革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反思和更新,探讨艺术的本质和当代命题,以及山水画的评价标准。青岛画院应该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郑岗(全国美术高峰论坛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美协理论艺委会副主任,山师大当代水墨艺术中心副主任):从刘文泉院长到张风塘院长,从吴纯强老师、汪稼华老师、牛锡珠老师、戴淑娟老师到李延智和于晓君,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个人的特色,但却在精神上保持着一致性。他们的作品反映了青岛这座城市鲜活的思想性,他们不拘谨,不守成规。
青岛画院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有天地人和的感受,他们绘制的山水虽然都是现代的,但是却用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在绘画中存在差异和水彩又恰好的表现了自我。中国有句格言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刚才提到的黄宾虹绘制的崂山,并不是真正的崂山,许多作品都是这样的。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标志性艺术表达方式,我觉得它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方式。传统是山水画的正统之脉,青岛画院山水画的回顾研讨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青岛画院展示的山水画,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评论或衡量,都拥有着自己的面貌。
◎杨子江(淄博书画院原院长、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我还记得,很早之前在《人民画报》上,我就曾阅读过汪稼华关于海景创作的文章,那时我对他的作品充满崇拜。我也一直密切关注着刘文泉先生和吴纯强先生的风格和作品。这次再次看到汪老师回归传统,绘制海景和南极景色,这个十年来的创作规划令我非常敬佩。对于戴老师的作品,平时也一直关注。我认为她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内涵。戴老师通过摆脱传统山水画的固定形象,用自己的情感和特殊笔墨语言来表达“海岱心境”,作品有着深刻、内涵丰富、富有个性的特点,这点令我非常敬佩。
这次,张院长更多地呈现了青岛独特的山海之城特色。虽然我喜欢青岛,但作为山水画家,我一直回避着城市景观的绘制。然而,我看到张院长在城市山水和城市新貌、经典之间的探索,而且成功地将它们融合,这种挑战是一次远征,他带头去探索这种表达方式体现出了大家担当,着实令人钦佩。
晓君和延智在艺术界名声显赫,我发现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水彩和油画的元素,表达方式非常和谐、出色,并且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独特语言。对于山水画家而言,要走出传统、融合当代,将笔墨语言与时代相融合,这实在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宋文京(青岛画院理论部主任,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画院成立于1980年,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最早成立的画院之一,青岛画院伴随着国家和城市的高速发展,在中国山水画方面也逐渐取得长足的进益和嬗变,40多年来,以主题创作和艺术探索双重追求为己任,本着“待细把江山图画”和“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内在集体精神,一批山水画家脱颖而出,不断成长。其间,经历了传统更新、观念融合、多元并存、主题创作、守正出奇、笔墨回归、立体复兴等不同的阶段,创作出了一大批文明衔续、紧扣时代、探索拓展和宏大繁华的精品力作,在创作、写生、实验、技法等方面良性递进,精神传承,基本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山水画现象。其中,既有精奋耕耘、率先垂范的山水画前辈,又有锐意进取、功力深厚的山水画中坚力量,又有清新风格、时代审美的山水画新秀。
◎刘春雨(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画院专职书画家、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青岛画院建院40余年来,历经几代山水画家的努力进取,在山水画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关于青岛画院山水画创作成就可做以下总结:其一,青岛画院山水画创作面貌具有多元性,既有传统笔墨语言,也有现代意识极强的现代图式,刘文泉的比较传统,吴纯强的便很现代。其二,注重写生,关注山水画的现代性转换,善于表现与时代相关的体现社会建设日新月异变化的题材和主题,如戴淑娟、曾先国、张风塘等,他的山水画既注重传统笔墨意趣,又能够充分表现山水画之时代精神。其三,关注绘画本体的本质语言的提炼,比如牛锡珠、吴纯强,尤其吴纯强把山水画转化成为纯粹的抽象符号的表现。其四,新生代力量后劲十足,如李延智、于晓君,他们拥有良好的学院教育背景,善于吸收当代美术观念,中西兼收,对山水画当代创作进行了大胆的结构,于晓君作品尤其突出,似乎是意识流任意流淌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一般,而且其设色也有梦幻一般的效果。
◎亓文平(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博士、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回顾青岛画院山水画的发展,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共同的文化特征:
首先,以西润中,秉承水墨的革新意识。或许源自于青岛这座岛城中西兼容的文化气质,青岛画院的山水画从初期便站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而呈现出一种革新意识。其次,强调写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青岛画院历来重视山水画的写生。正如张风塘院长所说“我们必须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让整个身心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感悟到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寻找到支撑我们笔墨灵感的源泉。” 但是青岛画院强调的写生并不仅仅是对生活自然再现,而是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写意画为途径,将画家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第三,构建地域风格,发挥山水画社会功能。青岛有着独特的地理资源,山海、城海地理风貌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便利的条件。
◎孙堃(青岛市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海岱心境”,海岱这个词,它除了是地域名词以外,也是文化名词。“海岱”指的是除了从先秦以前的东夷文化,到后来山东省流传下来的海洋性文化,尤其是青岛地区在归齐以后受吴越影响以及齐国三种文化的影响。所以,青岛既有鲁地儒家文化的传承,也包含了对吴越这种经济作用,还有齐国管学下各方面的影响,这让青岛具备了一种包容性文化,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青岛兼容、包容、豁达、大气磅礴的人文属性。各种文脉延续传承,包罗万象,没有厚重的传统负担。
另外我还想表达对前辈画家更多的致敬。之前对前辈画家在2000年前的作品是非常熟悉的,这次看老前辈们给我们表现了非常好的艺术生命的样本,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那种不断更新,不断在心境上突破自我,在情绪表达上不断打破桎梏以及在笔墨的运用上不断地创新,每一幅作品都体现出了经久不衰,生机盎然的感觉,与时代文化交相辉映,释放出更多价值与观念的能量,我想这也许就是文脉传承带来的魅力所在。
◎宋露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首先,山水写生是青岛画院逐渐形成的一个“文化艺术品牌”,在几十年间,艺术家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践行着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通过写生,外师造化,提炼和塑造着他们对于山川的认知,中得心源,山水能通达中国画的笔墨之神,亦呈现和反映着他们的内心万物。其次,写生之路实际上也是探索转型之路,关乎几代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的思考,在这个历程中不断去尝试寻觅和突破个人风格。我们能看到多样形貌,各自绽放,但又交汇相通,庚续文脉,可谓臻于费孝通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境界。再次,画院艺术家们的山水创作并不保守,有多角度多维度的融合,比如对摄影和素描等艺术的广收博取,将其透视原理和明暗对比等手法巧妙的融入山水画中。另有多位艺术家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用西画的构成来给山水添彩,甚至作品中能捕捉到蒙德里安般的抽象质感,皆可看出艺术家们尝试不断创新的努力。最后,写生不仅仅在山水草木间,亦在日常生活间,青岛画院的山水创作中不乏反映现当代生活之佳作,创作者们深入民间,包括年画等民俗样式亦给予他们无限灵感,在追溯传统之际,又极具时代特征。
◎张风塘(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美协主席,青岛画院院长):各位老师和专家为青岛画院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对我们青岛画院的山水画课题给予了充分的表扬。这些表扬让我受宠若惊。但是我深知在未来我们仍有很多挑战,虽然我们接受了许多表扬,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相较于其他省份和城市的画院,青岛画院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只是一个小画院,在成就上与他们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我们曾经取得过辉煌而突出的成绩,但那都是过去式,不能代表我们现任画家的实际水平。与汪稼华等老一代画家相比,我们现任的画家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作和探索方面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与张朋等这一代画家相比,我们在表现天地与抒发情感的技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让我们深感自身的不足。对于刚才各位老师的表扬,我并没有感到飘飘然,而是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因为我深知我们的不足之处。尽管在会议桌上,各位老师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赞扬,但实际上,我们在许多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好。然而,青岛画院的发展必须继续前进。我们必须坚持画院发展思路,在未来几年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并请各位专家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即使将来我无法再继续走下去,郭院长将会继续引领画院向前发展,确保优秀的传统能够得以传承下去。
刚才的讨论涵盖了文脉、风格、写生、创新、当代性、未来和地域性等七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非常广泛的方面。我们将在这些课题上不断努力,以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为传统艺术增添新的活力。虽然面临许多挑战,但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青岛画院的未来中国画界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