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存明(江苏师范大学)
汉画中的乐舞图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今天看来就具有了美学与艺术的维度。舞蹈从身体行为就转化成一种身体记忆时,就具有了审美文化的含义。中国美学精神不是知识论的,而是体验性的,人与自然相通,主体与客观交感的体验。汉画像中的乐舞,有的给人与崇高感,有的有幽美静穆、滑稽的感觉。汉画像中的天神图像、神仙领域、乐舞百戏,场面宏大,形式多样,表现为一种崇高感,鱼龙蔓延,黄门鼓吹,单人舞,双人舞给人优美的感觉。百戏中俳优的滑稽表演,比如倒立、玩吐火、戴面具、傩舞等等,又带有一种丑的滑稽性,是中国戏剧审丑的开端。汉画乐舞美的形式和审美范畴,通过乐舞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了。因此,我们认识汉代乐舞的审美特征,必须通过研究汉代的乐舞以图求美。当动感的直观形式被定格为一个图像的时候,它就具有了一种瞬间永恒性。以文求美,主要是指要根据左图右书的原则,根据汉代的文献资料,来解析一些瞬间图像的意义、动作以及审美的精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图文互释,要变静态为动态,把一帧一帧的个体的动作还原为思想与审美的身体话语符码。
(节选自《汉画乐舞图像的活态复活问题》)
郑立君(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各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百戏场景的地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艺术形象塑造、建鼓造型、画面布局设计和装饰性艺术表现等方面。即是说,各地民间石刻艺人分别采用不同的雕刻艺术手法,有的场面刻画较复杂,有的场景刻画较简单,有的整体画面强调装饰性,有的建鼓艺术形象较大统领画面,有的较小,有的装饰性很强等,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地域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各地民间石刻艺人的艺术创作思想观念、审美趣味、雕刻方法、使用粉本的差异性等是主导性的。特别是各地出土汉代画像石上乐舞百戏画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装饰图案化艺术表现特点,其中山东境内的和苏北、皖北地区出土的尤其显著。强调装饰图案化的艺术表现,主要目的是增强画面的美观性,同时也是汉代画像石图像装饰图案化的显著表征。图案化等装饰性与画像石的整体装饰性是一脉相承的,即画像石本身既是墓葬建筑构件,也是一种装饰材料,其上雕刻的系列图像总体上并未完全脱离装饰图案化刻绘,因此各地出土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百戏场景,均具有一定的装饰图案化特性,所不同的是,有的地区装饰性较强,有的不太明显而已。
(节选自《论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场景及其艺术表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