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讨论围绕许安国祠堂画像石采石地点的问题,显现出汉画研究已经脱离了过去数十年局限在考古的发掘报告以及题材考证等方面,进入到一个更为宽泛的视角,从多方面来研究汉画艺术。而且英雄不问出处,学术面前人人平等;面对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各自心平气和,则是汉画研究事业发展的新苗头和新风向。显然,随着更多的学人加入到汉画研究之中,集众人之力,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汉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汉画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多维的新的历史时期。那么,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现在既有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又有图像的研究比较等综合性的研究。我们欣喜的看到,汉画研究的成果越来越丰富,反映出了巨大的变化。2023年5月28日,在“中国汉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邹城汉画研讨会”上,就“文通祠堂”题刻问题的讨论,同样可以说明问题。
与30年前相比,或者检阅那个时候的相关文章,大致能够看到大家的研究方法和思考的角度基本上相似,所不同的只是研究的内容,因为各人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发现来研究。所以,研究的方式方法存在着趋同化的问题,也表现出了汉画研究初始阶段的一些特点。而今天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我们汉画学会的会员基于学术的理想和追求,能够多方面去呈现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我们搭建了会员群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学术研究之中。
面对现实中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各地考古发现的差异,既有数量,也有质量的不同,更有研究水平的参差——我们还是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以绥德汉代画像石的研究为例,早在1995年就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汉代画像石》,这是第一本系统整理陕北画汉代画像石的图录。尽管这本图录中的图版极其不清晰,但资料还是比较全面,也有益于我们今天的研究。几年之后的2001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出版了《绥德汉代画像石》,就印刷的品质而言,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看到这两本反映绥德汉代画像石的专门图册,实际上学术含量比较低,表现出了研究工作者在掌握这些资料的同时,还没有来得及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看到更多的汉画研究者还没有介入到陕北汉代画像石的研究之中,这就造成了陕北汉代画像石的传播不力以及大家对它的认识不足。绥德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是非常鲜明的,其题材多样,而且有像农耕这样的题材是其他地方不太多见的,可是这里具有广泛性,表现出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的特色。而陕北汉代画像石的门扉,辅首衔环的装饰具有多样性的风格,这种装饰风格的差异性与其他地区的画像石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显现出这个地区在门扉装饰上的独特之处。可是,过去我们对它的忽视都表明了整个汉代画像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在走向更为专门化的研究、进入到个案研究的过程中,不要忽视从整体上去研究汉代画像艺术,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专家深入到一个广泛的汉画空间之中,发现和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要看到因为各个地域的差异而造就了汉代艺术的独特风格,以及它的多样性的特色。当然,每个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太一样,有些地区的专业研究者人多势众,有些地区的财力非常雄厚,可是,有些地区经济欠发达,而文化受重视的程度也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汉画的研究。所以,我在这里也呼吁,希望我们的各位理事,各位专家,能够把更广泛的视角伸向有画像石、画像砖出土的这些地区,在加强个案研究或者局部研究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于整体的研究,使得我们在局部和整体之间有着均衡的发展。
我们在走向局部、走向细微的时候,并不说明我们的宏观研究已经做得很好,以绥德画像石研究的实例来说,就显现出尤其不足。这时候我们回头再来看,从总体上来研究汉代画像,在当下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