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论说

跨越百年的艺术媒介之争
与思想之变

——读蔡涛《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

  跨越百年的艺术媒介之争

  与思想之变

  ——读蔡涛《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

  ■王宁致

  现代美术的发端距今已有近百年之久。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在经历了战乱、政治运动和文化事件之后,似乎终于结束了一段漫长的旅程,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又再次回到了起点。几十年间,穿插其中的历史事件、语境之下应运而生的艺术思想、美术作品等,共同构建了人们所知悉的现代美术史。

  蔡涛所著的《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单看标题便能感受到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宏大的历史背景叙述。书中探讨了将由数十位艺术家创作于1938年武汉的黄鹤楼大壁画视为划分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式作品的可能性,一改公众认知中以1949年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分水岭的说法。并以黄鹤楼大壁画为出发点,论述了国家与艺术家在特殊时期的相互作用与剧变环境之下,艺术家对艺术的功能认知的改变以及为之在艺术创作上做出的调整。该书在现有的史料记载基础上,加入作者对于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和探讨,并由此点出了在那段时期中,中国现代美术之艺术媒介竞争与艺术思想更迭的现象。

  在百年后的今天,艺术家们面临着全新的局面:人工智能的图像自动生成、架上绘画地位的动摇、社会事件的发生,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关联历史,我们依然能在这段变迁中看到似曾相识的发展规律。

  艺术媒介之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不论传播力、视觉效果还是情绪张力,壁画都处于领先地位,继而迅速抢占了公共空间。而抗战期间,木刻与漫画凭借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画面表现力,以辛辣讽刺的风格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并成为战时宣传中的新兴势力。相比之下,被看作与社会严重脱节、逃避于自我精神世界中的洋画艺术家们遭到了来自木刻和漫画艺术家的批判和冲击。

  而在黄鹤楼大壁画的创作中,第三厅的洋画家们掌握了主动权。他们通过巨大的画面和写实功底优势,再次证明了油画技法的必要性,展示了洋画家对于现实环境的关注与重视。倪贻德的学生李仲生,也借此机会提出了油画式抗战画的“纪念碑性”。而同一时期前,又发生了“扩大宣传周”的活动,通过声音媒介、文字媒介、图像媒介,动员百姓加入到抗争中来。一时间,艺术媒介百花齐放,在互相竞争之间互相成就,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机制与模式。这两次事件也成为了美术发展中媒介竞争的典型案例。

  当代背景下,油画、版画、壁画等大多被归入纯艺术的范畴内,继而兴起的是关于人工智能(数字媒介)与架上艺术之争。不少艺术家仍坚持着在场艺术的创作,但“数字艺术家”则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指挥系统在几秒钟内生成数十张类似风格的图片。今年4月,国际知名摄影奖项“2023索尼世界摄影奖”揭晓。德国艺术家鲍里斯·埃尔达森的一幅作品获得了创意类别优胜奖。然而,摄影师却声明这张作品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并拒绝接受该奖项。这条新闻迅速在艺术和科技领域引发关注,围绕人工智能和数字艺术的话题一度在网上掀起议论热潮,“人工智能究竟能否取代艺术家进行图像创作”、“数字艺术的艺术和收藏价值何在”、“以AI图像为原型的绘画能不能算作原创”等成为当下艺术创作者和观众们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

  艺术思想之变

  艺术思想之变,以倪贻德的变化较有代表性。书中围绕倪贻德从1920年代至1940年代,从抗战前的日本游学、战争爆发后加入武汉黄鹤楼大壁画的创作却又中途被迫退出,到在香港铜锣湾岭英中学与梁锡鸿、何铁华合作创作的两幅壁画《抗战》、《建国》作为艺术家对公共艺术以及官方组织的妥协与结合自身而做的尝试,再到上海的“孤岛”时期的经历,细腻描绘了倪贻德在这段时期内丰富的思想变化和为了现代美术发展而做出的努力,比如“新写实主义”的提出,就是为了能给洋画在战时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处。

  黄鹤楼大壁画、香港抗战壁画、“孤岛”时期为展览特别创作的《大漠》,这三件倪贻德或参与其中或独立创作的作品中都采用了人和马的元素,但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从壁画中央骑马领袖图像对《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的参考、意大利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基里科的图像的直接挪用,到唐三彩陶马形象的出现,相对应的是藏于其中的艺术思想之变:从对西方艺术的模仿走向民族主义象征,以求得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之间的平衡。这三幅作品通过图像向观众展现了个体追求在面对国家存亡时刻所受到的影响和不得不为之作出的改变。

  20世纪至今,绘画依旧是纪实和推广的一大重要媒介。具有代表性的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现中国美术学院也专门设有油画第一工作室,致力于大型历史及社会事件的情境性刻画与描绘。

  从1938年黄鹤楼大壁画的创作,到如今的当代艺术,“新媒体”的功能逐渐转为艺术家个体思想的表达和科技进步的象征,艺术家们的创作也被赋予了更多追求个人理想的空间,并由此生发出多样的艺术语言。《国家与艺术家》记录了这段历程的开端,并让观众由此意识到,每一段艺术发展的历程都有着专属的媒介风格和时代语境。它们一起推动中国艺术如同海浪一般连绵不断,滚滚向前。


美术报 论说 00015 跨越百年的艺术媒介之争
与思想之变
2023-12-02 美术报2023-12-0200008;26482445 2 2023年12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