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书法

情倾鱼桑游大朴
王似锋“百印鱼桑”水上篆刻艺术装置展评述

■马青云

  2024年元旦,座落在大运河畔的湖州桑基鱼塘正在布局一个水上篆刻艺术装置展,名为“百印鱼桑”。湖州南浔第十五届鱼文化节上这个别具一格的水上篆刻艺术装置展同步开幕并进行研学主题对谈。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由湖州鱼桑文化研学院以及湖州笔道艺术馆创始人、湖州市书协顾问、书画篆刻家王似锋创意设计,装置在鱼塘水面百余幅篆刻印花的展览,可谓标新立异,是篆刻界从未有过的一道风景。

  百余枚印章的内容取材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千年鱼桑文化。从人文景观,耕读传家等多角度搜集素材,梳理整合成一个系列。系列分为“美景、古桥、古迹、古址、堂馆、花鸟、美食、茶点、农具、研学”等十组,每组列有十余个名词而形成了一个“鱼桑”主题。王似锋十年来沉浸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湖州桑基鱼塘,行走于桑陌塘堤间,体验农耕生活。关于举办这个展览的初衷,王似锋说:“桑基鱼塘是一个活化的天人合一系统,它不仅仅是单独的农业遗产,更是一个文化遗产。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发展至今,许多古址名迹,农作工具等都已不见了,但他的文化遗韵仍在。如‘蚬壳湾’,‘扎八潭’、‘先生浜’等古地名,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的,富含桑基鱼塘风韵的宝地,我常读着地名或行走、或驾小舟去寻找那些‘湾、潭、浜’的遗迹,遗憾的是他们在慢慢消失。于是我想用文字刻在石头上把他记住。前年的行动是把石刻安装于荻港水上古道帮岸上。今年又将篆刻印花装置于水上展。”

  这个办在水面上的篆刻展,是一次传统艺术和时尚文化的审美融合,突出的是一个“新”字,新年、新气象、新载体、新创意,聚焦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青春活力和迷人风采,以传统国粹打造新潮文旅,这是一个新的创举。

  王似锋的篆刻艺术虽然不多见,实际上早已闻名。《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朱培尔评王似锋的篆刻“有独特的思考与手法,已经形成了大篆的结构融汇汉砖文等民间篆书的散落与率性,以粗头乱服的刀法为之。”作品取法广泛,有甲骨文、钟鼎文、汉印、封泥、简牍、陶文等,使他旳篆印风格自然灵动,纵逸奇崛,游离散落,古朴浑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内容以鱼桑这一传承千年的农耕传统以及这一传统的主要基地荻港古村文化为表现对象,表现出一种与鱼桑传承和古村文化相比配的大朴之美。这种大朴之美从篆刻艺术来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书入印。王似锋书法功力深厚,不仅真楷行草写得雄秀朴茂,真力弥满,金文小篆也写得婉约通达,元气充沛。正因为书法有此功力,所以其印也有大气朴厚的意味,与他的书风相吻合。有一些印采用象形文字,如“渔网”让人感觉十分古朴。二是使刀如笔,追求奏刀过程中的笔意感,其中笔意的苍茫朴涩需用钝刀的刻法来完成。由于用刀略钝,即使以淋漓畅快的冲刀法,也显得含蓄浑融,刀锋深沉于印石,冲切并用,沉着痛快而朴厚温和,锋不外耀,内敛涵浑。三是章法浑成。借鉴甲骨文、钟鼎文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布局,一字有一字的章法,全印有全印的章法,绝不脱离整体而自行其是。其中字形的大小,线条的疏密,虚实的变化,都通盘考虑,苦心经营,因而其印颇有画面感,有天趣,有味道,给人以朴实浑成之感。

  中国书协原副秘书长刘正成先生说得好:“王似锋的艺术想表达荻港渔村的变化、他对这里的激情。作为一名书法家、一位艺术工作者,他的在这个地方参与生活,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阐述了书法家怎么与生活有关系。”

  生活是艺术重要的基础和滋养的源泉。中国的篆刻艺术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不可替代?就是因为生活这一重要基础。把篆刻艺术带入生活,让生活走进篆刻艺术,这就是王似锋这次举办的“百印鱼桑”——水上篆刻艺木装置展的意义和价值。


美术报 书法 00011 情倾鱼桑游大朴
王似锋“百印鱼桑”水上篆刻艺术装置展评述
2024-01-20 美术报2024-01-2000016 2 2024年01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