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碰撞中,
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本报记者 俞越
近段时间,国内外好展不断,不过我们发现,不少国外重要展馆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等推出的重磅展览,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集在中国传统艺术之上,将其作为研究的对象。
作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累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产生了不可数计的艺术经典。法国著名画家、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雷米·艾融,被称作“法中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的互通性、连续性让他着迷。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繁荣与发展;也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当外国艺术界将目光又重新聚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我们又该如何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
优秀传统文化
吸引世界目光
如果要细数,近段时间在国外关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展览真不少: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新展“视觉与诗境:中国画的诗意”,展出的90件绘画、书法和装饰艺术,几乎全部为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涵盖了受《诗经》、唐诗、禅宗诗歌等中国古代诗歌启发的作品,探讨图像和诗句在不同时期相互启发和影响的方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神灵、典范与传说: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故事讲述”,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推出“魅力女性:中国艺术中的性别与时尚”,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推出“六朝中国画”等等。
“无论是担心自己存在并通过凄凉、无人的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明朝忠诚者,迎合新兴中产阶级新市场的专业画家,还是遵循文人绘画传统并旨在取悦皇帝的正统宫廷画家——漫长的17世纪鼓励艺术家创作大胆的新作品。”这是由比尔吉塔·奥古斯丁(Birgitta Augustin)策展,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于2月底推出“勇踏前人未至之境:中国明清绘画展(1570-1720)”的介绍,从这些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外国机构对于中国传统绘画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更有不少重要文博机构的展览,将中国传统艺术置于世界艺术史中,探讨中国艺术对于世界艺术的影响: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陶瓷中的日本品味:茶具、怀石料理等”,展出的艺术品由中国陶瓷和以中国风格创作的日本制造物件组成,通过探索中国陶瓷在日本茶文化中的作用,阐明了中日之间的艺术和文化交流。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的“日本艺术里的中国图案”,重点关注16至19世纪日本山水画和人物画中的中国图案。
跨文化碰撞
增强文化自信
面对世界各地接踵而至的中国艺术大展,不仅使国外的观众得以大饱眼福,也令国内的艺术家内心对于我们拥有如此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文化自信产生于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一是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豪感、荣誉感和满足感;二是文化自信源于本国文化艺术与其他国家文化艺术对比的过程,文化优势是文化自信的源泉。”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尚明利在其文中写道。
“我们身在美国,更是积极地参与到有利于中美文化交流的各种活动当中。”知名旅美华人书画鉴藏家、作家王公望表示,“外国人更能接受比较直观的中国传统艺术,如音乐、舞蹈、武术、美食等;就书画而言,西方人对于绘画的接受程度要高于书法。”
在交流互动如此密切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王公望表示,据他所知,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主流中美艺术史学者所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某个局部,而研究中国传统书法的美国学者寥寥无几,他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尽微薄之力。“华美协进社这种已经卓有成效的中美学术交流平台应该继续发挥好作用;博物馆等中美文化机构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让美国民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他同时呼吁,艺术院校要注重跨学科和跨国界艺术人才的培养,培养出更多精通中外文化的青年才俊,使他们起到桥梁作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我很高兴儿子David Wang作为此次雅集活动的主讲嘉宾,与中外学者们分享‘兰亭集序及定武兰亭’专题,这也体现了在美华裔青年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