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美术新教材启用
——专访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管慧勇
■本报记者 黄俊娴
金秋九月,全国各地中小学即将迎来新学期的钟声,16科“新教材”也将投入使用。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尤为引人关注的是,秋季学期起,包括《艺术·美术》《艺术·音乐》新的艺术课程教材将全新亮相。
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纂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美术》一年级上册与七年级上册,将作为先锋,率先与广大学子见面。这一系列教材的更新,不仅是对过往成功经验的传承,更是对新版课程标准的积极响应与深刻实践。自2002年起,浙美版教材便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而此次基于“新课标”的重新编纂,更是让这套教材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此前,本报记者有幸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管慧勇进行了深入交流,就美术新教材的开发与编纂,内容创新等关键方面进行了专业探讨。
编写者的艰辛与匠心
自2002年起,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开始编写并出版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次年,这套教材便在全国大范围投入使用,迅速覆盖了多个地市,成为众多学子艺术启蒙的重要伙伴。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变化,2011年,在教育部课程方案调整的背景下,浙江人美对美术教科书进行了首次大规模修订,首次将学科素养融入教材内容。
而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再次启动了对美术教科书的全面修订工作。这是继2011年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修订,历时两年有余,凝聚了无数编写者的心血与智慧。此次修订,不仅在框架体例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更在内容选择、问题设置、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确保教材的质量与水平,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组建了一支由一线学科教师、美术领域专家、中小学美术教育专家及出版社编写出版专家组成的精锐团队。
管慧勇坦言,在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册教材中就有20个课题,但从小学到初中共18册教材,总计超过300个课题,要求内容不重复且逻辑清晰,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正是这份对完美的追求,让编写团队连续数月无休,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教材的打磨中。从内容的精挑细选到问题的巧妙设置,从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到选图与版面设计的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编写者的匠心与汗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光里,编写教材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也最为艰辛的任务之一。” 管慧勇表示。
教材是不可或缺的“导航仪”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材作为连接课程理念与学生成长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的编写与使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将抽象的育人理念转化为具体可实施的教学内容,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教材则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导航仪”。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学校教育中,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塑造学生精神世界与知识体系的重任。此次课程方案的调整,旨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的核心问题,特别是艺术学科,更是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
美术与音乐,两大传统艺术学科,在新版教材中实现了更加紧密的融合,共同构成了艺术学科的新面貌。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从明年秋季开始,初中二年级起将增设的戏剧、影视、舞蹈等课程内容,不仅丰富了艺术课程的内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学习选择。这一变化,不仅是对传统艺术教育的突破,更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教材,作为这一变革的具体承载者,其编写过程需精心策划,确保既体现课程方案的精髓,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美术教材的编写中,编者们也将审美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学习案例和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艺术知识体系,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创新精神和文化理解力。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理解作为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高度。它要求学生在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自己的艺术实践。这一理念的融入,不仅拓宽了艺术教育的视野,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教材“新”在何处
据管慧勇介绍,新教材的核心理念在于“大观念”的贯穿,同时,创新性地采用大单元的组织形式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系统、连贯,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都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围绕不同的主题单元展开教学,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又兼顾了学习的渐进性。
教学方法上,新教材大胆突破传统界限,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微电影制作、动画制作等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一变化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学生在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设计课程中融入科学原理、历史文化背景等内容,让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实践教育方面,新教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体验式学习深入感受艺术的魅力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其中一项任务是传统工艺学习。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学生将系统学习一系列中国传统工艺,如刺绣、印染、雕刻等。这一任务不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专注力与工匠精神。
另外,在作品选择上,教材编写团队充分考虑了多样性与丰富性。面对如此庞杂的艺术作品库,教材编写团队凭借其深厚的美术史学科背景与专业素养,精心筛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他们的工作不仅减轻了学生在浩瀚艺术海洋中的选择负担,更以专业的眼光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艺术学习资源。正如管慧勇所言:“我们的价值在于用专业为受众做筛选,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艺术滋养。”
随着新教材以及全新教学体系的落地实施,期待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与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