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古艺在桐乡校园焕发新生
——《青铜印象》课案解析
■吴国娟(嘉兴桐乡市振西小学)
日前,在嘉兴市文化馆举办的“运河画卷——桐乡美术作品展”上,一群来自嘉兴桐乡市振西小学的小艺术家们创作的一系列以《“青”运河,“铜”趣筑梦》为主题的圆雕立体造型作品为古老的运河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童真色彩。这些作品,每一尊都凝聚了孩子们对运河的深情与想象。从昔日运河上繁忙的船只往来,到岸边古镇的烟火气息;从孩童嬉戏的欢乐场景,到传统民俗的生动再现,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孩子们对运河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运河童玩的一次精彩演绎,更是对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的一次有力尝试。这些作品展示了振西小学《青铜印象》校本特色课程的独特魅力。
课程背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青铜器曾是权力与文明的象征,虽已淡出日常生活,但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却在洛阳民间薪火相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自2010年洛阳烟云涧青铜器传统制作工艺荣登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这项古老技艺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更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传播土壤。2014年,《青铜器》课程正式编入新浙版美术教材,标志着青铜器艺术正式走进小学生的视野,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2017年,桐乡市振西小学的教师团队在省级特级教师朱国华的引领下,参与了“校园民族民间手工艺类课程开发与实施”专项培训,这次培训如同一把钥匙,为教师们打开了探索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宝库的大门,也为“青铜印象”社团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铜印象”社团自成立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后来的佳作频出,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学会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019年“六一儿童节”,社团的青铜作品首次在市级展览中亮相,便赢得了广泛赞誉;2021年,更是实现了从市级到省级平台的跨越,作品在省级平台发表并亮相桐乡子恺美育中心,展现了振西学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青铜印象”社团不仅在学生中培养了一批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小工匠”,更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如今,振西小学正计划结合课程标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青铜印象”系列课程,旨在将青铜文化艺术教育拓展至全校范围,让每一位振西学子都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中汲取养分,促进全面发展。
课程概要
桐乡市振西小学美术团队从浙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青铜器》这一教材内容入手,进行拓展延伸,不断丰富与创编,成就了校本特色课程《青铜印象》。
“青铜”课程制作是利用黏土的可塑性,用雕塑的手法制作成浮雕、圆雕效果,并进行仿青铜着色,制作视觉上的“青铜”工艺作品。《青铜印象》共分为走进青铜时代、浮雕制作、圆雕制作几大板块,12节常规课加社会实事相结合。通过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动手操作与艺术表现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青铜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审美情操。
课程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校本课程青铜印象,正是培养鉴赏青铜器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引导学生参与青铜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把激发学生学习青铜的兴趣贯穿始终,青铜文化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青铜印象”层层推进,通过感受、欣赏和制作等活动方式,内化技能,拓展思路,体验成功,愉悦内心。突出美术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强调能力培养。如:走进青铜历史及青铜国宝到了解青铜工艺及制作方法;浮雕植物-浮雕建筑-浮雕动物-浮雕人物-圆雕器皿-圆雕人物逐层推进;由传统的纹样尝试到建筑物、动植物、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雕塑的延续和拓展。教师由浅入深地教,学生主动探究、互帮互助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教师的特长得以发挥,学校发展的活力易于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