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模式下的
新非遗美育路径探索
■章丹青(海宁市紫微小学)
在快速迭代的现代文化浪潮中,如何让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皮影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近日,一场以“非遗+新文创”为驱动力的教育创新实践在海宁市紫微小学悄然兴起,不仅让古老的皮影艺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更探索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共鸣、共融、共进的新路径。该校创新性地打造“皮影艺术馆”,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近距离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这种“场馆式”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该校将皮影艺术与现代文创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既具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文创产品。《电影的始祖——皮影》一课,正是这一创新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刻理解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场馆式”润学
——探寻新方略
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提到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发掘在地文化。笔者所在学校距离皮影实践基地较近。在教学的载体与教学目标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为深度学习与持续性学习做好铺垫,寻求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1.导学驱动:助力自主探学的“情境外引”新方略
带领学生在皮影戏馆欣赏皮影戏。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课件切出其中一个剪影。小组讨论比较相同点,学生真的很会观察,找到了雕刻正是他们的相同点。剪纸和皮影都是平面的,镂空的,据说皮影是受剪纸影响发展起来。
2.比照联结:助力自主研学的“思维破解”新方略
比较不同点,课前准备好剪纸作品与皮影作品。皮影的皮与普通纸张实验比较发现,学生自主探究到材质的特殊性决定了皮影的光影艺术性。透光的效果具有独特的美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认知组织里建立起内在的动机是首要的。也就是说,给儿童学习的材料必须与儿童的已有经验联系,而且要足够吸引人,引起儿童的兴趣。
“传韵式”融学
——激活新体验
1.凸显视觉美的“古典现代融合”新体验
造型思辨:
欣赏一组皮影作品,让学生去发现,朝着什么方向,我们发现皮影作品都是侧面形象。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任务驱动,皮影作品跟真人各部分的比例有什么不同?学生归纳出头部比较大,造型相对夸张。介绍林凤眠作品、雕塑作品。细细探究纹样,教师引导观察一张漂亮的皮影,旁边有很多小图案,这些图案都藏在这张作品的哪个地方?学生发现这个图案会在皮影上反复出现,这是一种均衡的美、匀称的美。这些漂亮的小图案称之为纹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纹样,才使皮影作品显得更加精美,散发着浓浓的民间艺术魅力。
色彩解析:
出示皮影作品,让学生寻找主要用到哪些颜色?以什么为主?这样的颜色给你什么感觉?颜色是否鲜艳、饱满?让学生模拟拍卖会现场,竞拍南方皮影和北方皮影。对比发现海宁皮影的典型特征。影偶富有人情味,人物形象鲜明,造型别致,具有典型的南宋风格。
2.凸显文化韵的“技艺素养融合”新体验
引领学生认识到精美的皮影,如果无人操纵,它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虽然有价值但却没有生命。怎么让皮影动起来呢?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平面皮影,学生指出颈、肩、肘、手、膝、足为关节点,加上操纵杆。观看非遗传承人表演视频,结合教材中的一幅海宁老艺人徐二男照片讲解。学生真正了解了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
教师讲述并示范动作要领。示范操作,邀请一位同学跟自己一起表演了一出小兔子和猫咪一起游玩的戏。其实皮影戏都是互相合作的,操纵者的合作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表演的是否成功。分组合作,体验让皮影动起来,在小组的合作中应该注意合作,分工明确;动作轻柔;可以编个有趣的故事。最后邀请几个小组的同学上来表演。学生尝试表演,超乎寻常的开心和专心。从动作是否流畅、动态丰富性,造型变化多,团队合作等方面评奖。
“沉浸式”研学
——实践新设计
笔者将传统皮影艺术进行了革新,提取文化元素,寻找表现载体,链接艺术性与实用性,既保留了皮影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文创本身的文化价值。
1.“沉浸于形”:校内展新文创的新设计
在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创意设计,考虑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物品,贴近生活,美观实用。在美术课堂上,开发了皮影文创课程评价量表。
2.“沉浸于心”:校外延新文创的新设计
传统与现代如何共鸣、共融、共进,非遗数字化传播,通过学校网站、公众号推出展览。将皮影创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故事是当前文创体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学校尝试与当地的非遗部门、相关协会联系,学习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此,笔者建议学生与海宁名人文化、灯彩文化相结合,有创意有内涵。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教师积极带领学生或发动家长带学生参与各个地方的非遗馆活动,让学生走近非遗、体验非遗之美。要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笔者以“彰显非遗魅力”为主题,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资源,多维整合,赋于非遗新活力。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促进了学科的融合,以新文创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学生对于皮影艺术产生了由衷的喜爱。选材、解构、重组、展示,赋予普通的产品以传统文化意味。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让非遗点亮美好生活,借助“非遗+”发展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受学生的激情感染,受到现代材料的启发,受新信息的启示,“非遗”会有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