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具大揭秘”
古人“文具大揭秘”
新学期新征程,自然是少不得新文具。好用的文具宛如趁手的宝剑,助大家在上学时能化身成斗龙战士,登上山顶。所以即使有时会被调侃“差生文具多”,但是每到开学季,书店、文具店里也总是挤满了选购学习用品的小朋友们。那么,古时候的学生在开学时又需要准备哪些文具呢?和现代的我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探索那些曾经伴随古代学子们度过开学季的文具。这些文具,虽然古老,但它们的故事和魅力却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仇英的《村童闹学图》中,我们可以看见画面正中心,夫子捧书阅读的桌子上,就摆着许多的文具。最左侧书卷下面,有一个书匣子。在书包还没有发明之前,书匣子多用来收纳字画、笔墨纸砚等贵重文具,一般是选用香樟木、杉木等具有特殊香味的木材制作,为的是防止虫蛀。随着时代的变迁,学子们不需要再背负着沉重的行李书盒,而是替换成简单的布包,到了后期,慢慢演变为如今大家手里的书包。视线转回到画面中去,我们还可以看到书匣子旁边的一只笔筒,这只笔筒形状扭曲,里面竟然还插了一株绿植。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因为使用方便、造型简单,很快便风靡起来。从材料来说,笔筒大多用竹木做成,《长物志》曾记载:“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那么,像图中那样在笔筒里插入绿植又是为何呢?其实,这也是一种文人雅趣。明代文人朱彝(yí)尊曾作《笔筒铭》有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也就是说文具被笔筒纳入其中,就如同找到了归宿的旅人,放置绿植,不仅横添趣味,更是让学子心情平静安心。
在这笔筒旁边,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类文具。从左至右分别为笔洗(洗涮毛笔之用)、笔格(搁置毛笔之用)、水中丞(指水盂,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笔掭(tiàn)(用于伺候笔墨浓淡的工具)。除了图中所展示的这些之外,古代学生还备有砚滴,是专门用来在磨墨的时候,向砚池里滴水的器物。砚滴的造型多样,多采取动物神兽的原型制作,憨态可掬。至于画中夫子手里的戒尺,则是古代私塾老师用以责罚学生的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戒尺所象征的惩戒逐渐与私塾一同淡出我们的记忆。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心中要常存一把属于自己的“戒尺”,辨识可行之道与不可逾越之界。
穿越时光的长河,我们仿佛看到了古时学子们怀抱礼物,虔诚地前往拜师的情景;目睹了那些忐忑不安的考生们,围绕着张贴的榜单,仔细寻找自己的名字的样子;还探索了一件件古朴而又有趣的文具们。古代的“开学季”与现今一样,充满了热闹与丰富的活动。尽管岁月流转,教学的形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考试的科目也各有不同,但在这些变迁之中,有一样东西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古今学子们对新知识的渴求之心。
在这个崭新的学年开始之际,愿大家都能坚定自己的目标,勇敢地迈向未知的旅程,无论前方有多少挑战与困难,都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