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交会出发——20世纪艺术史中的民艺眼光
本报讯 通讯员 薛燕 付欢玲 张宇轩 9月10日至10月23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支持的“样:从广交会出发——20世纪艺术史中的民艺眼光”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1号展厅举行。
1957年春,第一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这一时间,恰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址羊城,并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的时间相交汇。这所美术高校的成立成长,与广州作为长久时段的商业口岸历史,以及作为新中国“南大门”迎接八方来客的时代机遇有着密切联系。在以“看样成交”为主要贸易手段的商业平台,生产产家、民间手工艺者、美院师生以各种方式相遇,甚至开始互相学习、流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这一页特殊的风景,揭示出民艺与现代美术、工艺生产与艺术创作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以往艺术史叙述中较少谈及的面向和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南美专及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也在各地区的考察采风过程中收集购入了各类民艺作品,其中部分为织带、绣片和纸样。这些细小、朴素的物件牵带出了广州美术学院在创作、工艺方向教学及艺术学理论的特殊来源,这是共感于民间现场的师生曾“取样”此中的证明。多年前的课堂带来了新的启示,“保存”或许不是最终的目的,培养和思考才是出发点。
在今天,民艺之日常、健康,在手工艺方面的特性和质感常被讨论,但我们对其生命力与超越性却缺乏想象。它们来自具体的生产生活环节,却经历过长久时段的摸索与锤炼,它们之所以能够打动不同的人群,成为其他创作者在审美上的营养与灵感,在于此中优美而有活力的形式、以及源自生活世界的向上精神。如何看见、转化、共享这一点,在20世纪艺术史中不乏优秀案例,却依旧是一个新命题。
“样”的问题,与其说是一种方法视野,不如说,是一种陶养于具体生活土壤的形式感觉,它独立且完整,活跃于所有坚韧向上,看并看到美的心灵之中。主办方期待通过“样”所触及的民间美术的丰饶图景,为观众呈现一种你我可以真切接近的视觉与历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