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鉴藏

钱松喦笔下的江南丰收图景

  深秋时节,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一派瓜果飘香、稻谷满仓的丰收景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代诗人辛弃疾展现的是乡野的幽美景色及诗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现代画家钱松喦用画笔描绘了一幅幅丰收美景。

  钱松喦(1899-1985),又名松岩、松喦,号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是当代中国美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和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从旧社会过来的画家们走出画室,深入火热的生活,摆脱画稿去写生,以画作表现所熟悉的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些画作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不仅构成了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也记录了农民希望走向小康的梦想。钱松嵒像同时代的传统国画家那样,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江南题材的新的社会意义,从而使江南文人画的传统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他立足于家乡和周边的江南生活,创作了一系列农业题材的作品。如他创作于1958年的《水上高歌丰获归》,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丰收景象。在秋天红叶树笼罩下的河上,满载着稻谷的船正航行其间,船上的人有的划桨,有的撑船,有的坐在稻堆上。每一只船上都插着红旗,表现了时代特点,让人们看到了争先恐后的氛围。画面上的红叶所表现的是一幅江南秋景,河边的芦苇以及水草的点缀,把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的景象描绘得更加细致。钱松喦在这幅作品中用一种貌似比较散的构图,而集中表现了秋天中江南常见的内河景观,让人感受到了江南丰收的季节。

  钱松喦创作于1963年的画作《常熟田》则表现出了咫尺千里的壮美气势,体现了新中国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的气象。画面采用俯视的视角,表现出良田与湖泊由近及远、一望千里的气势。平田万顷,一片葱绿,市镇喧闹,河网密布,湖中帆船点点,舟楫缓行,一片丰收在望的江南景象。画幅左下方用概括的手法画一巨石,表示观者所在的位置,山脚下带有江南特色的白墙黑瓦建筑沿尚湖而建,在湖泊的港汊之上由多座拱桥连接着两岸,由尚湖而分出的河道蜿蜒曲折地延伸至远方,逐渐虚化。他在款识中说:“常熟县境,平畴万顷,岁岁丰穰,真乃名实相符。”既有对江南农田繁荣景象的歌颂,也寄寓了他对农业年年丰收的美好祝愿。全图构思新颖,立意深邃,视角独特,构图巧妙,手法稳实,以极具传统功力之笔线,缓缓勾出,清渲淡染,产生了极具视觉穿透之美而浸润人心的效果。这幅作品将传统笔墨与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相结合,是新山水画的代表之作。他后来在谈到《常熟田》的创作时说,这里不能以为光是平坦坦的田而没有山,构图上没有“丘壑”,不像山水画;而正是要打破这老程序来反映江南新面貌,才使人看了有襟怀豁达、眉宇轩昂的感觉。夸大了田的面积,使之占画面的绝大部分,这样气势才够。

  钱松喦1972年创作的《锦绣江南鱼米乡》是表现山河新貌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是画家根据在常熟虞山上所见到的江南鱼米之乡新景象有感而作。在虞山上,向南眺望,只见千顷良田,与尚湖连成一片,天然良田在劳动者的精耕细作下被划为方整的形状。画面采用俯视的视角,表现出良田与湖泊由近至远、一望千里的气势。山脚下带有江南特色的白墙黑瓦建筑沿着尚湖而建,在湖港上由多座拱桥连接着两岸,湖中帆船点点,湖泊河道两岸是平整的良田,河道蜿蜒曲折地延伸至远方。在设色上,以石绿色调为主,营造出生机盎然的景象。题识云:“解放以来,太湖渔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河山,垦田建村,亦渔亦农,从此登陆定居,不再终年漂泊水上,年年欢庆渔米获丰收,一片繁荣景象,此谨写其一角。”这幅作品表现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秀丽景色,热情讴歌了新中国农业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美术报 鉴藏 00013 钱松喦笔下的江南丰收图景 2024-09-21 27097907 2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