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格调

寻根溯源与美丽变迁

婺州孔裔带200余件手工艺品回到曲阜故地

  跨越千年,拥抱故土。曲阜与磐安因文化而结缘,千言万语道不尽的不仅是历史往事,还有互学互鉴、凝聚共识的合作佳话。

  9月16日,“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礼”展于山东孔子博物馆开幕,本展览系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致敬孔子——全省百项文旅活动”之一。展览由孔子博物馆、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主办,磐安县盘峰乡人民政府、磐安县榉溪杏坛书院承办,山东省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协办。

  “礼”的传承与现代转换

  此次展览,带着婺州区域200余件民间手工艺品、婺州孔裔后人感人的事迹回家了,用文化盛宴讲好传承故事,感受婺州南孔文化的魅力。循着展览,既能看到婺州南孔的“根”与“魂”,也能看到千载儒风的“守”与“望”。

  展览以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将“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礼”作为基本线索,结合“问禮·婺州”,汇集浙江婺州区域200余件组作品,近30个案例,通过:一、文脉与传承,二、绵延与生活,三、致敬与精神等三大部分,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转化的过程与内涵。同时,也使婺州孔子后裔的生活故事、精神文脉的绵延,得到最佳呈现。

  本展览打破传统形式,引入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榉溪山水出发,以竹子为起点,以孔子后裔为核心,提炼传统礼仪元素,将自然风物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用儒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力图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转化,展现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与独特鲜明的魅力,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文化体验。

  不忘桑梓 情牵故土

  磐安榉溪孔氏是宋代孔氏南渡的重要一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榉溪孔氏一直情牵故土。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孔子第48代孙孔端躬因避“靖康之难”护驾南迁,后定居在浙江磐安的榉溪村,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繁衍生息,逐渐壮大。婺州孔裔族群现在已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孔子后裔集居地,耕读传家,人文兴盛,更是传统文化的集藏之所。八百多年来,他们自觉保持并践行着孔氏家族的礼仪文化,凝聚了“十八礼(俗)”等包括祭祀、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等行为、操守和生活原则,尤其是作为礼俗象征的孔氏家庙保存完好,仍在使用,堪称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活化标本。

  婺州是浙江省金华市故称,“婺州孔裔”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极大丰富了儒家文化历史发展中的内涵与社会价值,也对浙东乡土社会的精神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领略“生生不息”的坚守

  适逢孔子诞辰2575周年之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举办展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孔氏南迁”这段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婺州南孔文化的寻根溯源,更是对儒家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以孔子家风、家训为代表的家族文化,虽然不同于后来成为国家文宗的儒家思想,但与儒学同源,却又自成体系。以“礼学”为例,它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从历史的实际情况看,礼学又不完全局限于经学或儒学,而在宗法制度的规范中,衍生出日常生活的系统价值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种带有民学性质的“礼学”,实际上对“人的人格”和“人人关系”的塑造影响更为重要,这也是婺州孔裔南迁在浙江“生生不息”的重要性所在。

  因此,将榉溪孔裔的故事带回故乡与之交流,既是亲情的回归,也是文化的印证。展览选在中秋佳节开幕,以榉溪雅集邀月为象征,将来自浙江婺州孔裔后人的感人事迹,带回到伟大先祖孔子的故乡,奉献给曲阜的乡亲,以完成慎终追远、汇流入海的初衷。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的人看到如榉溪一般的浙江乡村二十多年来的美丽变迁,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我们在欣赏江南美景的同时,也能够品味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那份“生生不息”的坚守。


美术报 格调 00012 婺州孔裔带200余件手工艺品回到曲阜故地 2024-09-21 27097773 2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