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论说

用翰墨文心回应时代 以书法故事照见人心

——谈谈张瑞田的随笔集《且慢》

  张瑞田新书《且慢》,是今年中国纺织出版社推出的“作家好书画·书系”之一,书系还包括叶梅《知春集》,王祥夫《绿皮火车穿过长夜》,兴安《天性如此》,李浩《在记忆、行走和思考之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张瑞田给自己的新书起名《且慢》,更是勾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且慢》,对于身为喜欢画画的我来说,意味着阅读一个作家、书法家书写的“书法史”:书法历史上鲜为人知的趣事,书法碑帖在时间长河里流转的命运,手札穿越时空彰显的力量……奇妙地聚拢在张瑞田白纸黑字的世界里,张瑞田,是用文学讲好中国书法故事的作家。

  张瑞田写出这么多的好文章,源自他的文学修养、书法学养和才力。这些年张瑞田日常就是放下文章,立地读书,放下写作,心向碑帖。写作横行如收割,书法竖写如破竹。因此,文字产量很大,质量很高,《读书》《散文》《文汇报》《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各大报刊杂志频频出现他的名字。他以书法碑帖的故事作为散文写作的素材,丰富了当代散文写作的类型,这部《且慢》就是证明,既狭窄又辽阔,既学术又诗意。张瑞田透过书法史的缝隙,从古旧、沉积的碑帖中,打捞出有意思又照见人心的故事。

  《豆腐与名碑》,文章标题就给人一种读下去的牵引,清朝的云南曲靖知府邓尔恒,从市场上出售的带字豆腐中发现了埋没已久的爨宝子碑的下落,历尽艰辛,终于把这块一千多年前的碑运到了曲靖,从而与立于云南陆良的爨龙颜碑统称“二爨”,共同走入后世更多的书法家的视野。张瑞田用豆腐与爨宝子碑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对世事、对命运的思考和总结。

  在张瑞田自己的世界里,书法和文学不分家。他本身就是作家,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推荐到北京的鲁迅文学院学习。他自幼习书,经年不辍,写一手沉厚、朴拙的隶书。不久前,还与作家伍立杨一同在四川西昌举办书画联展。习书的同时,产生了研究金石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这种追求融合在《且慢》之中,他以有文采、有节奏感的文学语言,书写了18篇与碑帖相关的故事,围绕自己的兴趣点,或深入钩沉,或潜心思考,或细致刻画。

  《且慢》这本书的价值是多元的。对读者来说,金石碑帖,是冷知识,比较陌生,但是在张瑞田的笔下,这些故事既独到,又通俗易懂,具有朴素的魅力和直接的吸引力。取材金石碑帖的随笔,需要作者有学识、有耐心、有发现,在识别文献的价值基础上,塑造形象,突出戏剧性,讲好这一块碑的人文故事,讲求知识性,追求阅读感。

  这本书还收集了张瑞田的25幅书法作品,有行书,有隶书,落错排列书中,与文章相互辉映。书写内容多警句良言,一看就能入脑入心,如“自在本自由之所始,有才非有德莫能良”“山高水长中有一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等等。

  张瑞田是一位手札的研究者和收藏者。他对古代、现代文人手札、题跋有独到研究,这些都成为他文学写作的题材,成为《且慢》的枝叶。

  张瑞田在后记中这样写道:“《且慢》中的文章,思古、访碑者居多,在旅途中寻觅古迹,对一块名碑或残碑的探寻,一一写下,其中是我对一段历史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的评骘,对一块碑铭的猜解,对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凝视。思古、访碑,思的是天下,访的是人心。”

  “作家好书画·书系”总策划赵晏彪先生总结《且慢》说:“作家张瑞田以艺术记趣为主色调,创作了《且慢》散文集,以侠气素心著称,且书且文,引领读者走进文人的斑斓和世界。张瑞田少年学书,问古临帖,伴随他的生命成长和文学写作,因此,在他的书法中能够领悟到氤氲的书卷气,以及日渐稀少的文人品质。他的隶书倾向‘朴实’,在其隶书中,没有头重脚轻的结构颠倒,也不刻意营造一个字与一幅字的视觉冲突,沉稳中显露泰山之气。”

  著名作家莫言、邱华栋、毕飞宇、李一鸣,这些文坛上响当当的大咖,倾情推荐这套作家好书画书系。相当于为张瑞田们的新书做了品质的保证。


美术报 论说 00014 用翰墨文心回应时代 以书法故事照见人心 2024-09-21 27096438 2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