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说到童年顶流,老夫子你肯定不陌生。那个留着八字胡,身穿长衫马甲,一激动瓜皮帽就飞上天的香港市民。活泼生动、嬉笑怒骂、幽默狡黠、耐人寻味……
老夫子曾经带给几代人生活的理想与乐趣,在你家中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他的身影。1964年开始连载至今,多次被拍摄成为动画片、真人电影、舞台剧,成为城市形象代表,并且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全球销量累计数亿。就在10月的广州,老夫子再次成为童年回忆的打卡对象。风靡全球60年,《老夫子》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❶ 长衫变潮男 多面老夫子
也许你熟悉的《老夫子》,是上世纪的小人书。在黑白漫画中,长衫功夫鞋、聪明狡黠的老夫子,身形矮小肥胖、性格乐天的大番薯,外表俊朗、追求新潮的秦先生,一个个诙谐幽默的漫画人物,演绎出一幕幕香港市井小民的人生百态。
《老夫子》多数是四格连环图,没有剧情连贯性,在缺少娱乐方式的年代,人们可以每天通过报纸上的“豆腐块”随意阅读,市民百姓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生活的日常。而为数不多的中长篇,则发挥了鬼怪、荒诞、猎奇之风,《古老村》《猛鬼庙》《四合院》等,又怂又爱看的老朋友们,由此收获了童年阴影。
或诙谐逗趣,或脑洞横飞,或悬疑微恐……极强的剧情创作力,生动的角色形象,神一般的更新速度,让《老夫子》一炮而红,并在日后成为“最具生命力的华人漫画”。
1981年,《老夫子》被搬上荧幕,制作成为彩色动画长片,参与制作的,还有JC动漫馆馆长金城的两位好友——蔡志忠、敖幼祥。《七彩卡通老夫子》创下当时台湾影史票房记录,并获得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动画片奖。
《老夫子》对于港台文艺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大导演徐克、李安都曾表示自己深受《老夫子》的影响,徐克甚至将其改编成了真人电影《老夫子2001》。
黑白《老夫子》如日中天之时,其背后的作者是漫画家王家禧。1956年,他从天津移居至香港,为《乐峰报》《星岛日报》等报刊绘制漫画,因为作画神速,常常整个版面全部由他一人承包。也为了避免名字出现频繁,他前前后后使用了超过20个笔名。
❷ 国内开花 国际出圈
到画《老夫子》的时候,正好大儿子王泽趴在身边,王家禧灵机一动,就用了他的名字发表,从此“王泽”与《老夫子》一直绑定,不再换名。而真正的王泽与《老夫子》的故事,要从1995年开始。
作为长子的王泽,眼见父亲年纪渐长,毅然接管《老夫子》漫画事业,变成了《老夫子》第二代制作人,但新的难题也出现了。
王泽不仅提笔延续着老夫子的幽默与想象力,还推动他走向美术馆、画廊、漫展、等艺术空间。“我感觉到自己无法取代父亲。完全模仿父亲的话,我一定会失败。”2010年之后,王泽成功走出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他将老夫子及其他人物带出漫画书,以油画、丙烯画、版画等形式进行探索,一改黑白形态,人物造型乃至画面构成更加夸张,视觉缤纷且充满波普风格的画作,更具当代艺术气质。
长衫马甲老夫子,一跃变身为多巴胺潮男。王泽大胆与创新的魄力,使《老夫子》成为炽手可热的艺术收藏品。2018年“旧情复炽︰老夫子AND苏富比”拍卖会上,王泽父子的手稿吸引来两岸三地藏家,其中《老夫子》彩色封面原稿《摇滚老夫子》(1964年,未上色版),落锤价港币65万;同场王泽本尊展出的“老夫子·弦外之音”八幅画作,也在开幕当天销售一空。
同一年,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世界漫画之都”,老夫子等身雕像出现在比利时漫画博物馆。那是“中国漫画全景——20世纪漫画中20世纪中国人的故事”展览现场,众多热爱漫画的欧洲观众到场参观,戴眼镜、八字胡的老夫子尤其吸睛。
❸ 不止是“出片” 既是回忆更是潮流
可以说,老夫子既是童年回忆,更是当下潮流。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老夫子再次成为众多大朋友小朋友的争相排队打卡的对象。别小看这方5平米小小的漫画照相馆,它不仅是老夫子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一个环绕式的立体漫画书。
抬头望去,360°皆有漫画可以阅读,你可以选择打卡即走,更可以停驻下来细细品味。而在照相馆的外方,则是由王泽近年创作的当代老夫子作品,鲜亮的色彩、生动的造型,这里也是许多“爆款安利贴”的出片地。
一部《老夫子》成为一座友谊之桥,连接起两岸三地漫画家与所有海内外华人观众,如此友情,历久弥新。导演李安曾公开表示心中的感激:“谢谢老夫子在我年少时代,在想象力和喜感方面给了我许多滋养。”许多年过去,以老夫子为代表的一众强生命力的漫画ip,还在持续影响着新一代的观众和未来创作者。他们创造了一座躲避尘世的乌托邦,也给生活反哺了勇气。
青春上场,那些曾经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痕迹的动漫角色,将继续伴随着我们,创造新的“好时光”。(图文来源JC动漫馆)